台湾知名人士宋楚瑜那句 “如果台湾不是大陆的领土,那么凭什么当年满清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最朴素的逻辑:世间从没有 “割让” 不属于自己东西的道理。 就像邻家不会把你家的院子送给别人,《马关条约》里 “割让台湾” 这四个字能写进条约,本身就铁证如山 。 台湾从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连当年的侵略者都默认的前提。 早在 1683 年,康熙皇帝派施琅收复台湾,次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从此台湾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版图。 那时起,福建、广东的移民坐着 “红头船” 渡海而来,带着稻种、茶苗,也带着闽南的歌仔、客家的山歌。 他们在台南建起孔庙,比北京孔庙还早 30 年,祭孔的礼仪、乐章,和曲阜如出一辙。 他们在彰化修起妈祖庙,香火里飘的,是和泉州湄洲岛一样的祈福声。 到 19 世纪末,台湾的耕地从荒芜变成 “一年三熟” 的粮仓,街上的商号写着简体字,过年时贴的春联。 内容都是 “五谷丰登”“家国平安”—— 这片土地上的烟火气,早已和大陆一脉相承。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台湾,丘逢甲在台南登高一呼,数万义军响应,徐骧带着客家子弟兵喊出 “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时,没人怀疑 “国” 指的是中国。 日本殖民的 50 年里,反抗从没有断过:1930 年雾社起义,赛德克人举着祖灵旗冲锋,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法理,却知道 “这片土地不是外人的”。 地下读书会里,青年们偷偷传阅《论语》《史记》,用毛笔在纸上写 “还我河山”,墨水晕开的痕迹,和大陆学子的作业本别无二致。 这些抗争,本质上都是对 “台湾属于中国” 这一身份的坚守。 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北公会堂前,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宣布 “台湾光复”,台下数万人哭着喊 “我们回家了”。 那一刻,卖甘蔗的小贩把糖塞给士兵,老太太摸着穿中山装的官员说 “终于见着自己人了”。 这份激动不是凭空来的,因为《开罗宣言》里 “台湾归还中国” 的字句,《波茨坦公告》对这一承诺的重申。 还有日本投降书上 “完全接受” 的签字,早已给了所有人定心丸。 就像游子离家多年,终于等到归期,认祖归宗从来不需要理由,因为血脉里早就刻着回家的路。 可偏偏有人想篡改这份血脉。李登辉跑到日本说 “自己 22 岁前是日本人”,却忘了他爷爷的墓碑上刻着 “福建永定李府”。 蔡英文把教科书里的 “郑成功收复台湾” 改成 “殖民统治”,却抹不掉台南延平郡王祠里 “忠肝义胆” 的匾额。 他们搞 “去中国化”,却发现台语里的 “阿公阿嬷” 和闽南话一模一样,端午包的粽子还是碱水味。 连年轻人追的周杰伦,唱的《青花瓷》里 “天青色等烟雨”,典故都来自北宋的汝窑 —— 文化的根扎得太深,不是换几个名词就能刨断的。 再看如今的两岸,往来早成常态。厦门的 “台湾小吃街” 里,蚵仔煎的摊主是高雄人,他说 “调料得用大陆的酱油才够味”。 平潭的两岸创业园里,台湾青年开发的 APP,界面设计用的是简体字,因为 “要做给 14 亿人用”。 金门的高粱酒,每年有大半卖到福建,酒瓶上印的 “源自中国台湾”,是商家最自然的标注;大陆学生去台北交流。 在故宫看到《富春山居图》残卷,会下意识说 “另一半在北京呢”—— 就像家人聊起分放两地的老照片,默契里藏着无需言说的认同。 那些跳出来说 “台湾地位未定” 的外国势力,怕是忘了自己当年签的字。 美国在 1972 年《上海公报》里明确承认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里也承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现在又跑来卖武器、说闲话,好比邻居当年作过证 “这院子是你家的”,如今却帮着你家逆子拆墙,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宋楚瑜说 “两岸同心一家亲”,这 “亲” 字里有历史的重量。 从康熙设府到光复受降,从雾社起义到现在的文化交融,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从来不是靠条约勉强维系,而是靠一代代人用生活、用信念、用血脉织就的纽带。 那些搞 “台独” 的人,就像想把自己从家谱里撕掉的孩子,可笑又可悲 —— 因为家谱上的名字或许能涂掉,但骨子里的血脉,永远改不了。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是历史的必然,就像黄河长江终究要奔流入海。 这一天或许会有波折,但 14 亿人的期盼,还有那写在条约里、刻在文化里、融在血脉里的铁证。
李承谦,谈“台湾人、民进党的世界观”,一、台湾人眼里的世界,只有三个地区:1.美
【10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