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在轰鸣的机械声中破土动工。这个酝酿了三年多的“

旅行看世界 2025-07-20 15:18:18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在轰鸣的机械声中破土动工。这个酝酿了三年多的“超级充电宝”,终于撕掉规划图纸的标签,正式闯入现实。专家测算的数值很炸裂——未来满负荷运转时,它能吐出相当于三个三峡大坝的电量,足够照亮三亿中国人的生活。 别看现在全网刷屏喝彩,这工程从立项起就在舆论场劈出两座山头。支持派掰着手指算经济账:西藏每年白白流走的水能相当于1.2亿吨原油,不开发才是暴殄天物。更别说那些藏在深山里的村庄,电网覆盖率至今不到70%,工程建成后第一批受益的就是他们。 但环保组织的声量一点不小。中科院去年发布的《雅江流域生态图谱》写得明明白白:下游50公里内分布着7个国家级保护区,藏羚羊迁徙通道、濒危植物红豆杉群落全挤在这条“生物走廊”里。施工队开进去,会不会变成生态链上的推土机? 其实争议的核心根本不是“要不要开发”,而是“怎么开发”。看看隔壁金沙江的教训:某些水电站为了抢工期,把环评报告捏成橡皮泥,结果引发山体滑坡的烂摊子至今没收拾干净。雅鲁藏布江项目最让人捏把汗的,是那个“动态施工”的新模式——允许在环评未全部完成时先动工部分标段,美其名曰“边保护边建设”。 高原反应可不会给人类试错机会。德国波恩大学的水电专家穆勒上个月刚发过预警:喜马拉雅板块的地质活动频率近五年升高了17%,在这种地方搞建设,监测数据但凡有0.1%的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灾难。 三峡大坝建成二十年,回头再看那些“利在千秋”的豪言,有些实现了,有些被泥沙淤积成了新问题。雅鲁藏布江项目与其说是技术挑战,不如说是对发展观的拷问——当“世界第一”的基建狂热遇上生态保护的倒计时,是继续拼规模,还是该重新定义“伟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旅行看世界

旅行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