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明朝”仁宣之治“的朱高炽、朱瞻基为何都是暴死?父子俩的死因,可能一样。
明仁宗朱高炽与明宣宗朱瞻基父子接力,以宽松治国、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复苏,史载 “仓廪充实,百姓安乐”。
然而,这段盛世的两位缔造者却都以 “暴死” 收场: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便猝然离世,年48岁;其子朱瞻基38岁英年早逝,在位也不过十年。
朱高炽的一生始终笼罩在 “肥胖” 的阴影中,甚至因行动不便需要宦官搀扶,
朱高炽在登基前便长期受健康问题困扰。朱棣在位时,曾因他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而动过更换储君的念头,幸得大臣杨士奇等人以 “太子仁孝” 力保才作罢。朱高炽为太子时,“体素肥,腰腹数围,行步需人扶掖”。
从现代医学视角推测,朱高炽的肥胖极可能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除了身体机能的自然衰退,朱高炽的死因还与明代宫廷盛行的 “炼丹之风” 密切相关。
《万历野获编》记载:“洪熙间,内官监太监灵济宫使曾进丹药,上(仁宗)颇信之。”
灵济宫是明初专供道士炼丹的场所,而朱高炽对道教的崇信在《明仁宗实录》中亦有佐证 ,他曾多次召见道士,为其举行祈福仪式。
丹药中含有重金属,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乏力、呕吐、心悸等症状,与朱高炽临终前的 “倦怠”“饮食减少” 高度吻合。
更值得注意的是,朱瞻基在登基后,立即下令 “毁灵济宫丹炉,斥道士”,这一反常举动被后世史学家解读为 “为父避嫌”,若朱高炽确因丹药致死,朱瞻基此举既为掩盖真相,也为杜绝隐患。
民间野史曾流传 “朱瞻基弑父” 的说法,认为他急于登基而谋害朱高炽。这一猜测难以成立:朱高炽驾崩时,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接到讣告后 “六日驰至京师”(,期间还需躲过皇叔朱高煦的埋伏。若朱瞻基提前策划弑父,不可能将自己置于如此被动的境地。
此外,朱高炽对朱瞻基极为信任,临终前专门颁布遗诏:“皇太子聪明仁孝,天下归心,宜登大位”,父子关系并无裂痕。因此,谋害说更多是后世对 “暴死” 的戏剧化想象,缺乏史料支撑。
朱瞻基的去世比父亲朱高炽更为突然。宣德十年正月,他还在处理政务,正月初三 “不豫”,初五便 “大渐”,初六驾崩,整个过程仅三天。
朱瞻基和父亲朱高炽一样,身体非常肥胖,那么,朱高炽生前有的慢性病,他也少不了。
朱瞻基在位期间虽缔造盛世,却也承受着远超常人的压力。登基之初,他便亲率大军平定皇叔朱高煦的叛乱;日常政务中,他延续了朱高炽的 “勤政” 风格。
《明宣宗御制集》记载朱瞻基 “每日视朝三次,未明即起,夜分乃寐”,这种超负荷工作对本就不强健的身体是持续损耗。
宣德七年,朱瞻基在给阁臣杨荣的信中写道:“近者机务繁冗,寝食不宁,目疾复发”,可见,这个他的身体已出现了大问题。
尽管朱瞻基登基后曾 “斥道士”,但这更多是做出一种姿态,他并未真正放弃丹药。
宣德三年,龙虎山道士邵以正曾 “献金丹,上嘉纳之”,而邵以正是明朝著名的炼丹家,其丹药以 “猛毒” 著称。
明代帝王对丹药的依赖,本质上是对 “永生” 与 “精力” 的双重渴求。朱棣以藩王夺位,晚年靠丹药压精力倦怠;朱高炽以肥胖之躯君临天下,试图用丹药提高精力;朱瞻基面对繁重的政务,也由起初的排斥,到了后来也开始服用丹药。这
《明史・五行志》记载,宣德年间 “宫中多暴死者”,除了皇帝,宦官、宫女也常因误食 “试药” 而亡,这从侧面揭露了丹药造成的危害。
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享年71岁,父亲朱棣 65 岁,而他与儿子朱瞻基的寿命骤降至 48 岁与 38 岁,这种 “断崖式下降” 并非偶然, 除了遗传因素,宫廷饮食的 “高油高糖”、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共同加剧了体质的衰退。
《明通鉴》记载,朱高炽在位期间 “数发暴怒,掷笔大骂”,朱瞻基在位后期也有突然暴躁的记录。丹药的一大副作用,就是让服用者性情大变,朱高炽、朱瞻基都是本性仁厚的君主,骤然发无名火,极大概率就是丹药所致。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本就身体肥胖,有严重的慢性病,在这种情况下,又服用丹药,自然导致身体遭到严重摧残,进而突然“暴死”。
从朱高炽的 “饮安殿遗诏” 到朱瞻基的 “乾清宫托孤”,短短十一年间,两位帝王骤然离世,为 “仁宣之治” 画上了仓促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