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方天被调任滇西,担任了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并兼任了第54军军长职务。表面上看,方天的调任是因为他在鄂西会战中的表现,仿佛是升官了,但实际上,背后却有着另一番复杂的原因。方天刚到十八军时,因其没有担任过十一师师长的经历,军内不少官员对此表示抵制。为了迅速掌控部队,方天采取了强硬手段,这也导致了许多军官的反感和反抗。 在方天任职期间,十八军副军长罗树甲被迫请辞,回到了故乡湖南耒阳;十八军参谋长梅春华因生活困窘,竟然私自动用了军部的骡马来贩运货物,最终被方天报告给蒋介石,导致梅春华被捕,并于1944年被枪决。同年,耒阳沦陷,罗树甲在被日军俘虏后经历了酷刑,最终选择自杀,以示抗议。尽管方天已被调任滇西,但这两位军官的死与他脱不了干系。梅春华虽然因涉及贩运货物的事被判死刑,但不少“土木系”人认为他罪不至死;而罗树甲,曾在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会战中表现出色,却在方天的排挤下走向了悲剧的结局。罗树甲去世时已经年过六十,这一切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 在方天任职期间,十八军的内部矛盾重重,这让陈诚对方天产生了极大的不满。鄂西会战后,恰逢驻扎在云南的第54军军长黄维因病去世,军内士气低落,尤其是在非“土木系”的张耀明接任军长后,军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抵制。陈诚趁机向蒋介石推荐方天,最终将其调离十八军,走马上任了第54军的领导岗位。 方天离开后,十八军副军长罗广文接任了军长职务。值得注意的是,在方天和罗广文之间,八任十八军军长中,只有他们两人没有担任过十一师的师长,而他们早年都属于“土木系”中十八军十四师系统的一员。罗广文,1905年出生于四川忠县(今重庆市辖),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毕业后,他曾前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1929年回国后被分配到黄埔军校广州分校任职。除了黄埔出身,他还曾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教官,经历丰富。 而在文学界,罗广文的弟弟罗广斌与杨益言共同创作的小说《红岩》,在1961年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售出了350万册,并翻译成多种外文,而罗广文正是这位著名作家的长兄。 陈诚出身保定军校炮科,早年便在东征中展现了出色的炮兵指挥才能。十八军成立后,得知罗广文是炮科出身的陈诚,便把他召来担任炮兵营长。1932年5月,罗广文被调任第十四师四十旅参谋主任,此后便在十四师系统中长期工作,1938年12月由十四师副师长升任十八师师长。 罗广文在治军上非常严格,十八师原本军纪松散,他到任后采取了雷厉风行的手段,亲手枪毙了一名因赌博被抓的少校军医,又命令枪决了一名抢劫民众财物的士兵。根据十八师参谋长赵秀昆的回忆,罗广文常常穿着草鞋,亲自到部队检查训练,并对连长以上的军官调动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每一名军官都能胜任。几个月内,十八师的风气焕然一新,陈诚得知此事后大为欣慰,甚至专门电贺。 1944年5月,日军进攻鄂西,十八军副军长罗广文指挥十八师与日军激烈作战。虽然当时覃道善已被任命为十八师师长,但由于他未及时到任,整个会战期间,十八师仍由罗广文指挥。有些资料误以为覃道善也参与了鄂西会战,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鄂西会战后不久,方天被调离,罗广文因在会战中的卓越表现,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由于他同时担任副军长和师长的职务,罗广文很快接任军长,成为继陈诚、罗卓英、黄维、彭善、方天之后的第六任军长。 随着罗广文的上任,十八军发生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十一师副师长胡琏接替了罗广文原本担任的副军长职务。然而,胡琏对这个职务并不满意,因为这意味着他失去了十一师师长的职位。而且,胡琏深知,十八军的军长一职历来由曾任十一师师长的人担任,接替军长的机会似乎与他无缘。胡琏的野心极大,他一直觊觎着十八军军长的职位。 1939年,彭善由十一师师长升任十八军军长后,叶佩高接任十一师师长,胡琏当时是十一师副军长,他对叶佩高的升任极为不满,联合十一师的骨干军官展开抵制,叶佩高在十一师的指挥十分困难,最终,叶佩高被调离,胡琏得以接任十一师师长职务。 1942年3月,方靖升任十八军副军长,而胡琏如愿接任十一师师长。胡琏的目光始终盯着十八军军长这一高位,他认为,军长的职位终究会由有十一师师长履历的人担任。当罗广文晋升为军长后,胡琏更是对自己的副军长职位表示不满,同时对十一师可能被罗广文派系的人接任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因此,当罗广文提议让十八军参谋长赵秀昆接任十一师师长时,胡琏强烈反对,并推荐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十三师师长罗贤达担任十一师师长。罗广文虽然是军长,却始终未能摆脱胡琏的抗拒。最终,陈诚介入,派遣五师师长刘云翰接替了十一师师长职务。 刘云翰到任后,深刻感受到十一师内部复杂的氛围,数月后,十八军进入休整阶段,刘云翰便主动向陈诚请求调离,最终由陈诚调任其为军政部人事处长。接任十一师师长的,是陈诚亲自指定的杨伯涛。
淮海战役中,国共对战时发生了一件极其诡异的事件,孙元良率领的八万国军,竟一夜之间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