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劳谁最大一般都认为是钱学森、于敏、邓稼先,其实不然,没有周总理就没有中国的两弹一星,中央决定搞两弹一星后,周总理立即组成'两弹一星工作委员会”,总理自报奋勇担任主任(总指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许多科学家被广泛铭记,如钱学森、于敏、邓稼先等。 然而真正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人,是周恩来总理,没有他的决策、组织、协调和保护,就没有后来中国的两弹一星成就。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竞争激烈,核威慑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手段,新中国刚刚成立,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意识到,若不掌握自己的核武器和导弹技术,国家安全将难以保障。 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后,周恩来立即成立了专门机构,亲自出任“两弹一星”工作委员会主任,全面主持工作,他不仅是最高决策者,更是具体事务的总指挥。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科研基础极为薄弱,周恩来早在解放前就已开始为未来的科学事业铺路,西柏坡时期,他特批5万美元,支持钱三强出国购买原子能实验设备和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他指示在北京建设近代物理研究所和相关实验设施,亲自批准资金和选址,帮助我国原子能科研迈出关键的一步。 1955年,周恩来积极促成钱学森归国,随后,钱学森提交了关于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建议,周恩来召集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相关部门会议,决定成立国防航空工业委员会,为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确立了组织基础。 面对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的现实,周恩来争取到了苏联的援助,引进专家和技术,推动核工业和导弹项目的初步发展。 他明确提出,必须在学习中坚持自力更生,不能依赖外援,要求科研人员深入钻研,掌握核心原理。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撤走全部核专家,终止援助,带走关键资料,周恩来没有动摇,果断提出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出原子弹,他坚定要求科研队伍在八年内实现突破,鼓舞了核工业战线的士气。 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负责统筹领导两弹一星工作,他组织全国范围的力量参与协作攻关,协调数百家科研单位、工厂、高校和部队投入研发。 每一次重大决策,他都亲自主持会议,详细审查方案,亲自拍板解决关键问题,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涵盖国防、科技、工业各个领域,协调工作之繁重超出常人想象,周恩来始终全力以赴,事无巨细。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试验当天,周恩来在北京密切关注前线情况,当确认成功的消息传来,他第一时间向中央报告,之后,他亲自部署原子弹的武器化和氢弹的研制工作。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这个成就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心血,也凝聚了周恩来周密调度和全力保障的心力。 导弹技术的突破是两弹结合的关键,1966年,周恩来亲赴火箭发射基地,现场了解发射合练,详细检查各项准备。 他多次强调要确保试验的绝对安全,任何环节都不能有疏漏,两弹结合试验前,他再次主持会议,要求所有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1966年10月,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航天事业是周恩来另一项亲自推动的重要工作,他支持钱学森关于发展人造卫星的建议,命名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在研制过程中,他发出指示,要求全国力量集中支持。 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周恩来得知消息后,立即向中央领导报告,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成为国人骄傲。 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工作者受到极大冲击,科研环境面临毁灭性破坏,周恩来采取果断措施,保护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他下令将两弹一星科研人员编入军队序列,给予特殊保护,避免被冲击。 在核动力和核电事业方面,周恩来也亲自主持过多次关键会议,1970年,他审查核动力陆上模式堆的试验,要求以安全为前提,推动核电站建设。 1974年,他主持审查了秦山核电站的前期方案,在最后的中央专委会议上,他不顾病痛,长时间讲话,反复叮嘱要考虑未来,要对后代负责。 周恩来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贡献,贯穿了从决策、组织、协调到保护、保障的全过程,他用尽全力,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科技发展筑起了坚强的基石。 他的领导不仅体现在政治远见,更体现在实际行动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中,中国能够在短短十几年内跻身世界核大国和航天大国之列,周恩来功不可没。 今天中国科技的每一步跃进,都有他当年打下的根基,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不仅是共和国的开国总理,更是中国科技腾飞的奠基者。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今天,一起回顾周总理与“两弹一星”事业的点滴
54年毛主席在视察途中,语重心长对滕代远说:今后你忙你的工作吧“1954年4月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