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凌晨开火,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藏南,杀死一名中将、一名准将、一名上校共19人。 帕雷什·巴鲁阿,1957年出生于阿萨姆邦杰拉伊加翁,从小目睹家乡经济凋敝和民族隔阂。年轻时,他是个足球好手,擅长组织比赛,却因对政府忽视阿萨姆的不满走上武装道路。1979年,他在锡瓦萨加尔的朗加尔创立ULFA,誓言通过武力争取阿萨姆独立。巴鲁阿曾参与1971年孟加拉解放战争的志愿活动,与孟加拉游击队建立联系,为后来跨境活动埋下伏笔。到2025年,他驻扎缅甸萨加因地区,指挥ULFA-I反谈判派,靠敲诈和走私维持运作,始终躲避印度追捕。 纳扬·梅迪,化名纳扬·阿萨姆,是ULFA-I的军事核心人物,1980年代加入组织,来自阿萨姆乡村。他以冷酷的游击战术闻名,多次策划对印度军警的袭击,精通缅甸边境地形,负责协调跨境行动。梅迪在组织内地位仅次于巴鲁阿,负责训练和作战指挥。加内什·拉洪,化名加内什·阿萨姆,1990年代加入ULFA-I,来自廷苏基亚,负责后勤和招募,熟悉阿萨姆地形,保障物资供应。普拉迪普·戈戈伊,化名普拉迪普·阿萨姆,来自查拉伊德奥,负责缅甸训练营,策划武装行动。三人均为2025年7月13日无人机袭击的遇难者。 2025年7月13日凌晨2点,印度军队从阿鲁纳恰尔邦的前沿基地发起行动,150多架无人机飞越印度-缅甸边境,直扑ULFA-I的移动营地。这些营地位于萨加因地区的朗瓦和潘绍关口附近,隐藏在茂密的丛林中,长期作为分离主义武装的据点。印度军方利用卫星图像和截获的无线电信号,精准锁定目标,部署了以色列哈罗普和法国产巡飞弹。这些无人机以高爆弹头为主,攻击力强,专门用于摧毁隐蔽目标。 第一波无人机锁定纳扬·梅迪所在的指挥掩体,爆炸摧毁了掩体结构,炸死梅迪及数名随从。随后,ULFA-I成员试图抢救伤员,组织混乱。第二波无人机在凌晨3点袭击营地集结区,加内什·拉洪在指挥救援时被炸死,爆炸波及周围帐篷和物资。第三波攻击发生在凌晨3点半,针对正在为梅迪举行遗体仪式的地点,普拉迪普·戈戈伊及数名成员被炸身亡。整个行动持续两小时,摧毁三处营地,共造成19人死亡,另有19人受伤,包括部分曼尼普尔革命人民阵线的成员。 印度军方的无人机配备红外传感器和实时卫星数据,能在夜间追踪移动目标。袭击中,ULFA-I的通信网络被彻底切断,幸存者四散逃入缅甸丛林,丢弃大量武器和文件。然而,袭击波及附近村庄,造成平民伤亡,引发萨加因地区居民抗议。ULFA-I指控印度使用“殖民手段”,声称将公布照片证据,但至今未获独立验证。印度军方和阿萨姆首席部长希曼塔·比斯瓦·萨尔马均否认参与,称无任何行动情报。 这次袭击展现了印度无人机作战的进步,哈罗普无人机可在目标上空盘旋数小时,精准打击移动目标。此前,印度曾在2019年的“日出行动”中与缅甸合作,打击东北部叛乱团体,但此次行动未获缅甸官方证实。袭击重创ULFA-I的指挥体系,短期内削弱其作战能力。然而,平民伤亡和印度官方的沉默引发争议。反对党领袖高拉夫·戈戈伊批评政府缺乏透明度,提及阿萨姆历史上的“秘密杀戮”,加剧了地方不信任。 ULFA-I的营地具有流动性,袭击后幸存者迅速转移至新据点。他们的勒索网络仍在阿萨姆-阿鲁纳恰尔边境活跃,继续为武装活动提供资金。袭击虽在战术上成功,但未触及阿萨姆的根本问题——贫困、失业和民族矛盾。ULFA-I利用这些不满情绪招募新成员,保持影响力。无人机虽能摧毁营地,却无法消除分离主义的根源。袭击还引发地缘政治波澜,中国指责印度侵犯缅甸主权,加剧藏南地区的紧张局势。
印军凌晨开火,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藏南,杀死一名中将、一名准将、一名上校共19人。
瑶光映心曲
2025-07-23 00:27:19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