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对文字工作和文件撰写规范相当重视。他一上台,就发现上书贺

西门大妈啊 2025-07-23 12:48:26

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对文字工作和文件撰写规范相当重视。他一上台,就发现上书贺表里“多用四六骈偶,文华而辞蔽,有害直言”,“官府文移案牍繁冗”,于是他命令“廷臣减去繁文,奏定成式”,让“诸司有所遵守”。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表笺。

所谓“表笺”是臣子向皇帝呈上的一种文书格式,一般都是表达祝贺、祝福、歌功颂德之类的意思,总之是好事,因此一般辞藻都很华丽。朱元璋上台之后觉得太乱了,根本看不懂,就发布了一个“表笺撰写规范及管理办法”,然后又让大学士写了一个模板,算是给大家打个样,要求文风要古朴自然,最好是大白话。

而且朱元璋明确规定“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除凶恶字样以外,无其他应避忌讳”也就是如果皇帝皇帝的名字为两个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无需避讳皇帝名字的同音字。比如朱瞻基,“瞻”和“基”这俩字单独出现都不需要避讳,只需要避讳“瞻基”就行了。

总体来说,就是规范了大家的文书写作,让大家有规定可以参考。这对官员们来说,当然是大好事。但是其中有一项“凶恶字样”,却引起了隔壁朝鲜的许多麻烦。

朝鲜李成桂称王后,主动归顺大明表示顺服,并上了一封国书:

睿恩洋濊,圣训丁宁,举国与荣,抚躬知感。伏念幸遭昭代,权长荒陬,曾无补于丝毫,但伫瞻于天日。顷当贱介之返,特承宸命之加,示国名之当更,勑星驰而来报,臣与国人,不胜感激。窃惟昔在箕子之世,已有朝鲜之称,兹用奏陈,敢干聪听,兪音卽降,异渥尤偏。旣戒之以牧民,又劝之以昌后,佩服无已,糜粉难酬。兹盖伏遇端拱九重,明见万里,谅臣干干若厉,怜臣断断无他,乃令小邦获蒙新号。臣谨当之屛之翰,益虔职贡之供;载寝载兴,恒切康宁之祝。

但是朱元璋却认为,这封国书中“杂以侵侮之词”,也就是阴阳怪气,不仅如此,而且前来送国书和原来高丽王金印的谢恩使李恬“跪姿不正”,“杖恬几死”...

最后给人家救活了,但是要求人家徒步回去,驿站不接待:

(帝)令饮药得活。及其还至辽东,不给驿,徒步而来。

当然了,朱元璋如此生气,绝不只是因为文字写的不合适,其实文字更接近于借题发挥,他真正生气的是朝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边很恭顺,那边公然招募辽东流民,这是要干啥?这事之后,明朝在边境修关隘、增加驻防军,没事就派骑兵溜达一圈...

李成桂差点吓死,赶紧派人送来了谢罪的贡品,并在谢罪的表上说:

"照得小邦僻处荒远,言语不通,闻见不博,粗习文字,仅达事情。其于制作,未谙体格,以致错误,非敢故为侮慢。"

也就是:

我不是故意的,我家偏远,我文化水平低!我哪敢故意轻慢您啊!

这次风波过去后每两年,李成桂遣使等赴明贺正旦,结果朱元璋又发现进正朝表笺内,不停当的字样多有",其辞不逊,"轻薄戏侮"。下旨礼部:"以小事大,礼重修辞。前者朝鲜王李旦(李成桂),数生衅端,已曾诘问。彼谢罪之使方归,而侮慢之辞又至。"

这次直接扣押了使者,并命李朝将表文作者押解进北京。李朝也不敢轻慢,赶紧把其中一个作者送来了,另一个作者因为有“风疾”不能来,于是找了另一个人代替他去。朝鲜在给大明礼部的咨文中一一解释了,大概意思还是我文化低!请您原谅我吧!

最后这些作者倒是也没被咋样,有一位和朱元璋还谈的很投机,朱元璋放他回去的时候,顺道带去了一道圣旨:

"如今两国之间,秀才每戏弄,不直不正,以小事大,事事都要至诚。直直正正,日头那里起,那里落,天下只是一个日头......权近看的老实,放回去。这话朝鲜国王说与他。"

说白了,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从此你头上只有一个太阳,就是我大明皇帝!

因为朱元璋天天挑剔朝鲜的表笺问题,李成桂就决定派中文非常好、经常出使中国的契长寿为特使前往朝贡,缓解两国的关系。朱元璋倒是和他谈的很多,说说:"李某没分晓,郑传道用他做什么?"还反复强调要传话给李成桂"勿用小人"。

结果契长寿走的时候,又出事了。明朝内官在他进贡的马鞍中,发现有倒写的"天"字。朱元璋一下子又怒了,说:"他(李成桂)怎么这般小道儿。我这里写文书,但是'天'字都题起头写。早是我不曾骑。"

契长寿确实脑子活,解释道:"臣闻先进鞍子里拆出字号。臣领这鞍子时再三问管造人,他说并无,臣放心将来。管造人例著字号,以识品第。既装了,便行括去。今管造人忘不括去,其罪何量!臣到高丽,今四十年。恭愍王不必说了。中间两三介王,臣不敢保其至诚。如今王(李成桂)一心敬上,不敢怠慢。"

总结:品控问题,我们的忠诚没问题!

朱元璋可能还挺喜欢他的,倒是也没为难他:"你这说不肯背主则是...我不问你,放还。今后小心,休生事。"

终于安全回去了...

由于李朝的表笺天天被发现有问题,所以就被禁止表笺,只允许用启本,应该是文辞更加朴实官方。没想到,启本又被朱元璋发现 "用字又不停当",猜疑是李朝"秀才设机用意,辏成语句讥侮,自生衅端",并下旨礼部移咨朝鲜。

李成桂:收到!您别说了,我这就把作者打包给您送去!

最后大明审问的结果是,这几个人确实故意讥讽,是大不敬,但是当时恰好朱元璋挂了,朱允炆大赦天下,这几个人捡回一条命...

感觉在朱元璋一朝不要说大臣,就是朝鲜使者,那也是个高危职业啊....

0 阅读:1
西门大妈啊

西门大妈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