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部分官员奏事,都是题本或者奏本,无论哪一种,都要先给内阁过目,内阁“票拟”之后,选择他们认为有必要的上呈皇帝阅览。这就相当于官员请示汇报的事情,都先发到一个名为“内阁”的小群里,群成员就是内阁大学士,群主就是首辅。群里商量一圈,认为这个事情不大的,就直接办了,给大臣发回去修改意见;如果觉得这事很重要,再转发给皇帝。
着相当于,内阁比皇帝更清楚全国的事务,而且内阁会阻断皇帝的信息来源,更不要说经手人员多造成的泄密和拖沓了。所以到了康熙年间,清代逐渐形成了官员单点私聊皇帝的奏折,不再通过大群转发,保证了私密性。
皇帝还进一步规定,奏折必须自己写,写满文汉文都行,但是不准代笔,你文化水平再差也要自己写,否则治罪。有上奏资格的人,甚至是宫里会发个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奏折就放在这个匣子里面储存和传递,要不你拿着一个奏折淋雨了咋办?被人看过了咋办?
二品以上大员的奏折是有自己家丁专门送到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不走国家邮政系统,相当于自己家的顺丰专送。当然一般官员没这个实力也没这个资格,还是要先送到相关传递的官员处,他们凑齐了转交,但是这些人也不会看到内容,就是单纯的顺丰小哥。
这样一来,天下所有的庶务都让皇帝一个人做决定,皇帝的工作量一下子暴涨...
如果就是工作量也还罢了,毕竟是正事。但坏就坏在,很多是废话...
奏折大概可以分为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4类,其中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都是礼仪性质的,属于隔三岔五就要上,内容约等于零,偶尔拉拉家常说几句废话,相当于微信上发个表情或者发个“在吗”?
然后皇帝还要每条回复,一般都是“知道了”...
想想一打开微信几千条垃圾短信,你还要每天回复...这皇帝谁爱当谁当吧....
比如杭州织造孙文成就是个请安狂魔,他和雍正的对话大概是: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
就这一段无限循环,偶尔雍正还会加一句“朕胖了些”之类的,表示自己不是机器人回复....
而且就算是“奏事折”,也未必有啥正经事。比如:
福建水师提督:启禀皇上,台湾有个夫人拾金不昧!
雍正:....知道了(你闲的没事了?)
再比如:
直隶总督:保定府6月初下雨了!
康熙:京城和京北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不用上奏了...
然后这个直隶总督就像失忆了一样,反复上奏:
直隶总督:保定府6月初下雨了!
康熙:???
直隶总督:保定府6月初下雨了!
康熙:???
直隶总督:保定府6月初下雨了!
康熙:不必再报告了....
直隶总督:保定府6月初下雨了!河道状况安好没有蝗灾
康熙:不要再继续报了都知道了啊啊啊啊啊啊.....
以上又重复了N遍,我感觉他是想聊天刷屏...
还有类似于:
直隶巡抚:我可以回京城给皇上过生日吗?
康熙:不必上本
直隶巡抚:3月13日那天我来给皇上庆生?
康熙:No!!
我感觉这个直隶巡抚脑子高低有点病....
有的奏折你也不能说没事,但确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比如营造司官房工程里面有人揩油,租客跑了不付房租,房间里面搞得乱七八糟....
雍正的回复是:这他妈也是该给我看的?真是奇事也!
最牛逼的是镶白旗副都统达色,他上了个旷古罕见的折子。这个折子内容是这样的:
镶白旗副都统奴才达色谨奏。奴才达色无奏事。
......
雍正把他骂了一顿:
尔缘何无奏事?初次不奏,尚待何年?殊玷厥职。身为一旗副都统,朕如是垂问,一事不奏,已属违旨;观测各官所奏,权衡是非再奏,更属狡诈。不奏却称无奏事,乃弥天大谎。不专心思索,顾惜心血,不忠且懒;不仰副主子垂问之意,乃大不敬也。若无奏事,为报答朕之此恩,写十张奏来!
达色: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