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藏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中国竟在西藏这片不毛之地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充电宝"! 这个“巨型充电宝”指的其实就是两河口水电站大坝,说起它的建设之路,那可真是一场“与天斗、与地斗、与石头斗”的现代版愚公移山工程。 这个地方,是四川雅江县,雅砻江的干流之上。从2014年开工到2021年投产,两河口水电站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与天斗的硬仗。这里的平均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9%,建设者们要克服剧烈的高原反应,还要提防能把皮肤晒伤的紫外线。 更要命的是,暴雨一来随时可能引发泥石流,而冬季长达数月的大雪封山,更是让物资运输变得异常艰难。一些外媒曾觉得,在这片“不毛之地”建起一座世界级工程,几乎是天方夜谭。可中国工程师们硬是把这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两河口水电站的规模,光是看一眼就足够震撼。它有一座295米高的土石坝,比两个埃菲尔铁塔叠起来还高,是中国已建成最高的土石坝,在世界上也排第二。大坝拦出的“天龙湖”,库容高达108亿立方米,相当于770个西湖。 更棘手的是周边全球规模最大的高边坡群。其中最高的边坡有684米,比上海中心大厦还高出一截。 为了把这些随时可能垮塌的“悬崖峭壁”牢牢钉在原地,工程师们打入了1.6万根高强度锚索和40万根锚杆,总用钢量相当于在高原岩壁上硬生生重建了一座“鸟巢”体育馆。要知道,安装一根重达1吨的锚索,就需要三四十名工人齐心协力。 在技术上,它也毫不含糊。水电站的泄洪洞,最大水流速度能达到每秒53.76米,产生的冲击力约等于160辆卡车用200公里的时速迎面撞来。 为了让混凝土扛住这种冲击,工程师们研发了智能养护技术,在混凝土里埋设传感器实时调控温度,最终把表面平整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达到了“镜面”级别。 不过,如果只把它看作一个单纯的大型水电站,那就太小看它了。两河口真正的“杀手锏”,是它独一无二的“多年调节能力”。 说白了,它就像一个超大号的“水缸”或者说“充电宝”。在雨水多的丰水期,它把用不完的水存起来;到了缺水的枯水期,再开闸放水发电。这一存一放,不仅自己发电,还让雅砻江中下游的18座水电站也跟着沾光,每年能额外增加342亿千瓦时的平枯期电量。 这个增量,是两河口自身发电量的三倍,相当于凭空又造了三个同等规模的水电站。也难怪有人说,这实现了“一滴水连续发电19遍”的奇迹。 这还没完。两河口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在它周围,一个规划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的风电和光伏基地正在兴建。风电和光伏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稳定,有风有电、有光有电,反之就“歇菜”。 而两河口水电站,此时就成了它们的巨型“充电宝”。当风光发电量过剩时,就用这些“绿电”把下游的水抽回水库;等到了用电高峰或者风光不给力时,再放水发电,输送出稳定优质的电力。它以一己之力,就能消纳相当于自身装机规模三倍的新能源。 通过这种水、风、光多能互补的模式,雅砻江流域正在形成一个总装机超过8000万千瓦的“清洁能源走廊”,每年能贡献2000亿千瓦时绿电,换算下来就是减少了1.6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四川电网“丰余枯缺”的老大难问题。通过精准调度,雅砻江中下游水电站在枯水期的发电量直接提升了30%,有效缓解了四川冬季的用电紧张,截至2024年10月首次蓄满,这座“超级水库”已累计发电超过200亿度,差不多是半个四川省一年的居民用电量。 当然,这么大的工程不可能对生态全无影响。项目方为此投入了16亿元。他们将淹没区的2853株树木,包括23株百年古树,用130吨的吊车小心翼翼地“搬家”,最终成活率高达90%。 同时,每年向江中投放58万尾雅砻江特有鱼苗,并修建过鱼通道,施工和生活污水也全部处理后循环利用,做到了零排放。 对于高原上的人们来说,改变更是实实在在的。建设期间,水电站创造了2万个就业岗位,让当地藏民有了稳定收入。过去,雅江县的藏民想卖点松茸,得走好几天山路。如今,崭新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也告别了油灯,过上了电气化生活。 此外,它还能与三峡等水库联合调度,削减长江洪峰,并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改善金沙江的航运条件。 从追求规模的“三峡”,到注重综合协同效益的“两河口”,中国的大型水电工程早已跳出了“越大越好”的单一思维。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发电站,更像是一条纽带,把高原和腹地、能源和民生、传统水电和未来新能源紧密连接起来。 当一些国家还在为眼前的能源问题反复拉扯时,中国已经在世界屋脊深处,为未来的能源格局布下了关键一子。有人说,中国的基建靠的是人海战术和蛮力,但两河口水电站大坝的建成给了全世界回应,我们靠的其实是科技和技术。 信源:新华社--走进雅砻江“超级充电宝”两河口水电站
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藏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
烟雨评社
2025-07-23 13:01:22
0
阅读: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