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今天(7月23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说,他可能很快到中国进行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问,以缓解中美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与安全紧张局势。”
评几句:若特朗普此次访华成行,这将是一次承载着众多期待与复杂考量的外交活动,从国际舆论视角来看,也会引发不同的反响。欧洲媒体可能会密切关注,期望中美通过此次访问缓解贸易摩擦,稳定全球经济局势,毕竟欧洲作为重要的经济体,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对其供应链和市场也产生了溢出效应。亚洲周边国家则会更加谨慎观察,因为中美关系走向直接影响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比如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一方面要顾及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有着紧密的经贸联系,它们希望中美缓和关系,为自身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而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市场,同时又受美国军事、政治影响力的渗透,也期待中美能在访华期间就地区事务达成一定共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从国内舆论角度出发,美国国内也会出现不同声音。商界无疑会对特朗普访华持积极态度,美国商会等商业组织一直呼吁改善中美贸易关系,他们深知中国庞大的市场对美国企业的重要性。像苹果、英伟达等企业,在中国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和产业链布局,贸易摩擦使它们的利益受损,若特朗普访华能推动贸易局势缓和,企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加营收和就业岗位,这也符合美国选民对经济复苏的诉求。但美国国内也存在部分政治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私利,可能会对特朗普访华进行干扰,试图阻碍中美关系改善,他们习惯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不愿看到中美合作共赢的局面。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高层互访往往能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后来的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等总统访华,也在不同时期推动了中美在反恐、经贸、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的合作。但每次访问成果的落实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利益集团的博弈等因素,常常导致一些承诺难以完全兑现。特朗普此次访华,如何确保达成的共识能够有效执行,避免重蹈覆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中方在应对特朗普访华一事上,始终保持着理性与建设性的态度。一直以来,中国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中美关系。在过去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既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又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灵活性,积极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同时,中方也会保持清醒认识,对可能出现的变数做好充分准备,以坚定的立场和智慧应对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