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朱颖,北京人,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自动化系。 朱颖1971年11月出生在北京,但小时候随父母去了山西原平县,在当地农村小学上学。后来父母调到山西农业大学基础部教日语,她转到附属学校继续读书。从小她就认真学习,帮家里干活,养成独立习惯。 1986年考上太谷县第一中学,那是个省级重点高中,她每天骑车上学,专注功课,尤其喜欢美术和数学。三年后,1989年进入天津轻工业学院自动化系,主修包装专业。大学四年,她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毕业时分配到北京新世纪信息纸厂当技术员。那里她负责设备调整和生产线维护,工作两年后,1994年调入光明日报广告部做美术编辑。她的设计作品还拿过北京广告协会的奖项,同事们都说她手艺好,活儿干得细致。 在报社工作期间,朱颖通过领导介绍认识了国际部的许杏虎。他是农村出身,学塞尔维亚语,工作勤恳。两人背景不同,但很快就走到一起。1996年9月,他们办了场简单的婚礼,婚后住朱颖父母家。许杏虎对老人很孝顺,帮着做家务,朱颖也继续她的编辑任务。 1998年7月,许杏虎被派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当记者,朱颖随行帮忙。她不光照顾生活,还协助拍照、传稿。起初日子平静,他们写些分析文章。但北约空袭南联盟后,形势急转直下。从3月24日起,轰炸不断,许杏虎冲在前线采访,朱颖开车送他去现场,尽管危险,她坚持留下来支持工作。组织曾建议她回国,她拒绝了,说要陪着丈夫。 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深夜,使馆内大家已休息。突然,第一枚导弹击中东南角,建筑震动,墙体崩塌。新华社的邵云环当场遇难。第二枚炸弹打中中央楼顶,摧毁办公室。朱颖夫妇在西北角房间,冲击波导致墙壁坍塌,混凝土压下来。许杏虎身体扭曲,第三枚导弹加剧破坏。朱颖从二楼坠到地下室,头部和胸腔重伤。第四枚引爆地下室煤气罐,火势蔓延。第五枚落在附近,未爆。救援队先找到许杏虎遗体,一个多小时后在地下室挖出朱颖。她被抬到医院,手术台上检查显示无心跳,伤口深重,出血严重。她的生命就这样结束,年仅28岁。 爆炸消息传回国内,民众震惊,许多人上街抗议。朱颖父母闻讯崩溃,母亲晕倒,父亲随专机去贝尔格莱德接遗体。5月12日,全国下半旗致哀。国务院批准朱颖为革命烈士,许杏虎获“人民好记者”称号,南联盟颁发勋章。追悼会在北京举行,遗体安葬八宝山公墓,两人合墓。许杏虎家乡高甸村改名杏虎村,建了纪念馆,占地大,展出他们的照片和遗物。每年都有人去参观。美国后来赔偿遇难家属和财产损失,使馆旧址变文化中心。2016年,国家领导人访问塞尔维亚时,还去旧址凭吊。 朱颖的牺牲过去二十多年了,她的报道和奉献仍被记住。纪念活动年年举行,人们献花缅怀。她的故事提醒大家,记者在战地付出的代价多大。她的专业背景和坚持,让人看到普通人也能做出贡献。许杏虎夫妇从北约轰炸开始,到牺牲前发了50多篇报道,总字数超10万,平均每天3000字以上。全在炮火下完成,朱颖帮着开车、整理资料。他们的工作揭露了轰炸的破坏,南联盟经济倒退严重。邵云环也一样,长期研究巴尔干问题,发回大量稿件。三人遇难后,国内媒体广泛报道,民众情绪高涨。 轰炸事件后,调查显示是美军B-2投下5枚JDAM炸弹,从密苏里起飞。使馆被毁,20多人伤。北约称情报错误,但中方强烈谴责。赔偿包括450万给家属,2800万修馆。中国也赔了美方财产损。贝尔格莱德旧址如今是文化中心,每年5月7日都有活动,中塞两国人一起凭吊。朱颖父母后来生活在北京,偶尔接受采访,谈女儿的事。许杏虎父母享干部待遇,村里建馆后,成了教育基地。年轻记者学他们的精神,坚持一线报道。 朱颖从小在北京长大,但山西经历让她接地气。大学学自动化,工作后转美术编辑,适应力强。结婚后随夫出国,没孩子就去了战地。她的选择体现责任感。事件中,三位记者都是党员,邵云环48岁,经验丰富。他们的报道影响大,国内读者通过它们了解战争真相。牺牲后,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追授荣誉。杏虎村纪念馆有6000平方米,访客上万。塞尔维亚人也记得,旧址碑上刻名字。 二十多年过去,科索沃战争结束,但轰炸记忆犹新。朱颖的墓地在八宝山,常有鲜花。她的同学和同事回忆,她性格开朗,爱帮忙。父母调回北京后,她帮着照顾家庭。工作上,她设计广告获奖,证明能力。赴贝尔格莱德前,她学塞尔维亚语基础,适应环境。轰炸前几天,夫妇还计划回国生孩子。他们的故事在媒体流传,激励后辈。 事件引发中美外交摩擦,美方道歉,但中方要求调查。最终赔偿协议达成。塞尔维亚与中国关系加强,文化中心促进交流。朱颖的牺牲不是白费,推动和平呼声。她的专业从自动化到新闻,跨度大,却干得出色。家乡变化大,杏虎村如今有路灯、学校,村民受益。
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朱
小史论过去
2025-07-23 14:08: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