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印边境大捷,部队凯旋在即,王琪却神秘失踪,连被褥都没带!一名解放军士兵,就这样在胜利的鼓声中“蒸发”了,谁也没想到,他这一走,就是54年,回国时已是满头白发…… 2017年2月11日,农历元宵节,这个象征团圆的日子,王琪带着妻子、儿子和孙子,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当飞机降落在咸阳机场时,四十多位亲人早已拉起横幅,等候多时。 看到此景的王琪泪眼婆娑地说:“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边说边吃着家乡的元宵,“不是味道好,是心里热”。 第二天,他便赶去父母坟前,在那块已经全然陌生的墓碑前,他长跪不起,似乎在同自己的父母诉说着积压在心中多年的心事。 当我们回望这几十余年的时光,不得不为王琪欢呼这条他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总算是走到了尽头。 让我们把时光的钟盘往回拨,当时的中印边境的战火刚熄,兰州军区第55师工兵营正准备凯旋,可就在一片欢腾中,一个叫王琪的测绘兵,忽然不见了,但是他的被褥、背包都还留在营地,人却像在山林里蒸发了一样,战友们找了两天两夜,除了自己的脚印,什么也没发现,一个大活人,怎么就凭空消失了? 任谁也想不到,王琪这次寻常的清晨外出,竟成了一场长达54年的异国漂泊。 而真实的情况是,王琪那天起得早,独自一人出去散步,谁知越走越远,竟在陌生的密林里彻底迷了路,人生地不熟的,王琪连最基本的方位都无法判断,只能只身一人在密林中走啊走啊,并且他也不敢大声的呼喊,担心丛林中会有猛兽出没。 就在他饥肠辘轆、近乎绝望时,一辆印着中国红十字会标志的汽车出现在视野里,他拼了命地想呼救,想要抓住来之不易的“救命稻草”。 然而,一个印度人突然从身旁冒出来,一把捂住了他的嘴,他就这样被带上了一辆印度的红十字会车辆,当他解释自己是中国军人,需要帮助时,对方听不懂也根本不信,就是看他衣衫破烂,又没有任何证件,直接就把他当成了可疑人员,送到了印军哨所。 就这样,一个迷路的中国士兵,被粗暴地贴上了“间谍”的标签,这个标签,无疑是最省事儿的解释,却也彻底改写了他的命运。 接下来的七年,王琪在印度监狱里度过,印方为了撬开他的嘴,软硬兼施,甚至灌酒逼供,目的就是想让他承认自己是间谍,吐露点“机密”。 可王琪翻来覆去就一句话:“我不知道”,他心里明白,在那种地方,沉默是最好的武器,多说一个字都可能被当作把柄,这是他对祖国的忠诚,也是他捍卫清白的唯一方式。 七年后,他被“发配”到一个叫蒂罗迪的偏远村庄,四面被湖泊和森林包围,实际上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监狱。 当地人听说他坐过牢,也都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警察更是三天两头地上门“盘查”,更糟的是,因为拒绝向当地警察行贿,他的一条腿竟被活活打断,军人出身的他已是个残疾人,并且外貌变化也根本不符合他的实际年龄。 为了生存,也为了不当个睁眼瞎,他开始苦学印地语,之后又与村里一个同样孤苦伶仃的女孩苏世拉结了婚,养育了四个孩子,日子虽然穷得叮当响,可他从没忘了自己的根,教他的孩子们写汉字,给他们讲陕西咸阳的童谣,家里那间破得快塌了的土房墙上,始终贴着一张毛主席的画像。 他常说:“人的根不能断,哪怕土都换了,心也得认着家门口那条路”。 他人虽身在异乡,但他回家的念头却像一团火,从未熄灭,他不停给我国政府、印度政府、中国大使馆,还有他失散多年的老部队写信就连当地邮局的人都认识他这个每周都来寄信的怪人,一寄就是厚厚一沓。 可这些信,绝大多数都被印度当局拦截,如石沉大海,直到1986年,他才终于收到了家人的第一封回信,那几页薄薄的家书,重新点燃了他心中几乎熄灭的希望。 其实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2年,随着中印关系缓和,王琪主动联系上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大使馆随即介入调查,最终为他澄清了身份:他不是逃兵,而是在战争中意外走失的士兵,一年后,他拿到了崭新的中国护照。 那一刻,他把护照紧紧贴在胸口,激动地说:“我不再只是个‘失踪士兵’,我有名字,有祖国了”,随后在各方的协调之下,印度方面也终于松口,批准了他的离境申请,之后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刚回国时,也有少数不了解情况的人误解王琪是“逃兵”,但很快部队的原始档案和各方证明彻底洗清了附着在他身上半个世纪的污名,给了他一份迟到的公正。 如今,王琪和家人定居咸阳,但心里依然挂念着印度的亲人,时常往返于两国之间。他说:“一个老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儿女在一起”。 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士兵,到一个步履蹒跚的古稀老人,王琪用54年的光阴,走完了一条全世界最漫长的回家路,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战争与国界,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国人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有一颗念家的心,不忘自己的“根”在哪里,对于王琪来说,更多了一份对祖国,对党的忠诚。 信息来源:新华社. (2017).《滞留印度54年后终归国——王琪归国纪实》. 新华网
1963年中印边境大捷,部队凯旋在即,王琪却神秘失踪,连被褥都没带!一名解放军士
寰宇烽火
2025-07-24 00:19:32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