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高瞻,荫泽华夏——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毛主席在与国际抗争中建立起来的。 伟人的远见,从来不是一时之策,而是穿越时代的清醒。唯有守住完整工业体系的根基,攻坚高精尖领域,才能在复杂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正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主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是对国家发展的深刻洞察,更是为新中国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这一构想的推进,却面临着国际上的重重阻碍。苏联及东欧部分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强烈劝阻我国放弃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他们认为中国只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特定角色即可。然而,毛主席坚定地认为,中国是拥有庞大人口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大国,像资源依赖外国的捷克、日本都能发展钢铁工业,我国更没有理由不搞。他深知,只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和富强,才能让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 在他的坚持下,我国与苏联展开多轮争论。最终,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出现对我国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合理性的认可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大国,人口居世界第一,自然资源丰富,自然要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同时也参与社会主义国际分工并享有其好处 。”(见《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765一766页) 针对这段话,毛主席说:“这段写法可以。要知道这是经过我们同他们争论,才这样写下来的。过去,他们和东欧的一些国家都曾经要我们不搞完整的工业体系。像捷克、日本这些国家,铁矿等资源靠外国,还发展了钢铁工业,我们资源多,怎么能不搞呢?”(见《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765一766页) 这简短的话语,背后蕴含着无数的艰辛与坚持,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 正是因为毛主席的远见卓识和顽强抗争,才让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突破封锁,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这一基础,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搭建了稳固的基石,使得中国工业能够在后续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总产值不断攀升,“大国重器”纷纷亮相。 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的决策,不仅为当时的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后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世界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切都离不开毛泽东主席当年的伟大决策和不懈努力。他的余荫始终庇佑着中华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历史早已证明,毛主席力主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是关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远见。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他顶住国际压力,以“资源多,怎么能不搞”的坚定,为我们筑牢了自立自强的根基。 而后来那些主张“放弃完整工业体系、放弃高精尖产业”的论调,恰恰暴露了短视与盲从。全球产业链的风浪早已警示:没有完整体系,就会在关键领域被“卡脖子”;没有高精尖产业,就只能在价值链低端徘徊。从芯片到高端制造,被牵制的教训深刻说明,丢掉毛主席留下的“工业家底”,就是丢掉发展的主动权。 伟人的远见,从来不是一时之策,而是穿越时代的清醒。唯有守住完整工业体系的根基,攻坚高精尖领域,才能在复杂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正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伟人高瞻,荫泽华夏——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毛主席在与国际抗争中建立起来的。 伟人的远
不服输的四秃
2025-07-24 01:04:14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