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天赋!”河南郑州,2岁7个月大的宝宝拉着妈妈的手说他认识医书上的字,妈妈心想你屁大的孩子话说利索就不错了,不料宝宝一开口妈妈就惊呆了,只见宝宝用手指着伤寒论上的字念,完全不带停顿的,念的也很准确,而且还知道其中表达的意思! 在河南郑州,一位母亲的日常被彻底打破了。她那个两岁七个月大的儿子,话还说不太利索,却冷不丁拉着她的手,说自己认识医书上的字,这么大的孩子,能分清“你我他”就算不错了。 小家伙指着一本摊开的《伤寒论》,竟一字不差地念了起来,吐字清晰,速度飞快,甚至比邻居家上幼儿园的姐姐还要流利。更让人惊讶的在后头:他似乎还懂其中的意思。 当念到“头项强痛”时,他小手往自己脖子上一搭,奶声奶气地解释“这里,疼”;翻到论述“发热”的段落,小手又熟练地贴上妈妈的额头,嘴里念叨着“烫烫”。 这事很快传开,网络上一片惊叹。有人说这是百年难遇的神童,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注定要当中医大家。毕竟,《伤寒论》里的古字古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尚且认不全,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却能脱口而出,这几乎超出了常理。 也有些网友半开玩笑地猜测,这孩子恐怕是“神医转世,过奈何桥的时候忘了喝孟婆汤”。一时间,关于“生而知之”的讨论四起,仿佛印证了有些天赋是与生俱来,无法单靠后天学习企及的。 母亲后来才反应过来,家里确有一位“老师”,孩子的姥姥。姥姥平日里喜欢研究中医典籍,也常常抱着外孙坐在书桌前,一边翻书,一边旁若无人地念叨。 她从没想过要“教”孩子什么,纯粹是“让他听个动静,解个闷儿”。听闻外孙的表现后,姥姥乐得不行,连说:“我就知道这娃听书时眼睛瞪得溜圆,原来是真听进去了。” 这种无心插柳的熏陶,恰好给那些热衷于为孩子规划“起跑线”的家长提了个醒。它绕开了当下许多早教班功利、刻板的模式,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姥姥无意中做到的,恰恰是许多教育机构标榜却难以实现的“环境浸润”。 她没有灌输知识,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将中医的种子不经意地种进了孩子心里。中医讲究“传承”,古人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讲的正是这门学问需要深厚的家庭积淀。这个小家伙,便是在姥姥的念诵声中,提前浸泡在了这种文化氛围里。 天赋好比一颗优良的种子,但它终究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壤才能发芽。姥姥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念叨,就是那片最温暖肥沃的土壤,没有这份持续的滋养,再好的种子也可能只是一颗种子。 这件事也揭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条朴素路径:它不一定需要刻板的课堂,更多时候,它就发生在家庭的日常里,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孩子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流传下去。未来,这位对《伤寒论》有独特感知的宝宝,或许真能在医学上走出自己的路。 会读《伤寒论》不等于能做医生,小孩子的成长路还长着呢。见怪不怪,见到就当是生活给你开了个盲盒,安安静静陪着孩子长大,可能比啥都靠谱,所以说,这世上不缺奇迹,就看你有没有耐心等那束光亮起来。 信源:中国青年报
“这就是天赋!”河南郑州,2岁7个月大的宝宝拉着妈妈的手说他认识医书上的字,妈妈
烟雨评社
2025-07-24 10:04:0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