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海鸥将军戴安澜唯一的女儿戴藩篱,父亲殉国时她还不到10岁,灵柩归乡那天,芜湖百姓沿街跪送,小小的她攥紧母亲的手,后来战友们说,戴将军临终前在担架上指挥部队战斗,这场景像刻刀一样留在她心底。 1942年初,云南通往缅甸的公路上,戴安澜带着200师的弟兄们正往缅甸赶,这支部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师,也是远征军的先头部队。 当时东南亚的战局吃紧,英国人在缅甸快撑不住了,国民政府才决定派远征军出国作战,戴安澜的任务就是先去稳住阵脚。 3月7号,部队接到命令,要去解救被困在同古城的英军,戴安澜带着弟兄们一口气跑了一千多里地,赶到同古一看,英军早没影了,跑得比谁都快,就留下一座空城。 可日军的大部队马上就要到了,200师成了孤军,当晚,戴安澜把营以上的军官都叫到一起,拳头往桌上一砸:“咱今天就在这儿立下誓言,誓与同古共存亡!” 他还下了道狠命令:“要是我战死了,副师长顶上;副师长没了,参谋长上;参谋长也牺牲了,就由步兵指挥官接着干,各级都照这个规矩来。” 3月20号,日军真的打过来了,人数是200师的好几倍,戴安澜带着弟兄们在同古城里跟敌人死磕,巷战、阵地战,怎么能杀伤敌人就怎么打。 这一仗打了十多天,最后清点战果,日军被打死五千多人,200师牺牲了一千多弟兄。 1比5的战绩,在当时中日交战史上从没见过,连国际上都惊动了,都说中国军队能打。 4月下旬,戴安澜又接到命令,去收复棠吉,24号天刚亮,他就带着部队发起进攻,先抢占了城周围的高地,然后冲进市区跟敌人打巷战。 戴安澜就在第一线指挥,一直打到半夜,终于把棠吉拿了下来,消息传回国内,老百姓都高兴坏了,觉得扬眉吐气。 可谁也没想到,这成了戴安澜最后的胜仗,部队奉命撤回国内,一路上要过五道日军的封锁线。 5月18号,闯最后一道封锁线的时候,戴安澜正在前面指挥,一颗流弹打中了他的腹部。 弟兄们赶紧把他抬上担架,可当时正是雨季,路又烂又滑,缺医少药的,根本没法好好治伤。 就这么在担架上熬了八天,5月26号下午,在缅北的茅邦村,戴安澜将军的生命还是走到了终点,年仅38岁。 戴安澜的女儿戴藩篱后来回忆,父亲走的时候,官兵们舍不得把他留在异国他乡,轮流抬着他的遗体往回走。 天太热,遗体实在存不住了,只能就地火化,把骨灰装在小木箱里接着往北运。 一路上,好多老百姓和华侨听说这是戴将军的骨灰,都在路边摆上香烛,胳膊上缠着黑纱,站在那儿默默流泪。 到了昆明,有个老华侨看到装骨灰的木箱,当下就说:“我这儿有口楠木棺材,本来是给自己备的,给戴将军用,让英雄走得体面些。” 戴安澜在战场上是铁打的硬汉,在家里却是个细心的父亲,他给大儿子取名复东,是说要把东洋人呢打回去;二儿子叫靖东,是想平定东洋; 小儿子叫澄东,意思是把东寇彻底扫清;女儿叫藩篱,就是要做国家的屏障,挡住敌人。 戴藩篱说,父亲很少在家,可总写信回来,信里跟儿子说:“你得明白,有个当英雄的父亲,就难免聚少离多。要是我就守着几亩地过日子,咱爷俩能天天在一块儿,可你愿意要那样的父亲吗?我猜,你还是想有个英雄父亲。” 有一回,戴安澜在前线打仗,还在信里惦记着:“篱儿想要皮鞋,这事儿我记着呢,就是现在打仗,没地方买,等打完了就给她买。” 戴藩篱后来长大了,每次看这封信,眼泪都忍不住掉下来。 1951年,戴藩篱穿上军装,去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后来还得了朝鲜颁发的银质军功章,她说,父亲总说“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这话她记了一辈子。 戴安澜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海鸥”,这俩字其实就是他一辈子的写照。 海鸥专跟风浪较劲,越是大风大浪,飞得越有劲,戴安澜在同古那仗,明知道日军人多势众,硬顶着不撤,因为守住同古,就能保住滇缅公路,就能让后方的物资运得进来。 他下的那个“战死替代”的命令,把自己的命跟部队、跟国家绑在了一起,这种敢跟强敌硬碰硬的劲头,让“海鸥”这两个字成了中国军人的精气神。 英国的《泰晤士报》都写:“同古这一仗,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军队。”美国的史迪威将军也说,近代以来,能在外国打出中国威风的,戴安澜是头一个。 毛主席专门为戴安澜写了首诗,叫《海鸥将军千古》,里面有句“壮志也无违”,说得太对了。 戴安澜这辈子,就没忘了“打跑鬼子,保家卫国”这个本分,所以他牺牲以后,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华侨,都真心敬他。 戴藩篱上朝鲜战场是受父亲影响,民族的“藩篱”,从来不是一个人能筑起来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像戴安澜那样,把自己当成一块砖,一块石头,慢慢垒起来的
她是海鸥将军戴安澜唯一的女儿戴藩篱,父亲殉国时她还不到10岁,灵柩归乡那天,芜湖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7-24 11:00:43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