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1月,弗莱明在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打了个喷嚏,一点鼻腔粘液刚好滴在培养

提莫说热点 2025-07-24 14:53:11

1921年11月,弗莱明在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打了个喷嚏,一点鼻腔粘液刚好滴在培养基上。自己的这个举动,竟然帮助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药物,在70年内救了上亿人性命,人类寿命也平均提高15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11月的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实验室窗户上凝着雾气,冷空气钻进白大褂领口,让正在做实验的亚历山大·弗莱明打了个哆嗦。 这个总爱把"自然比我们聪明"挂在嘴边的苏格兰人,此刻正盯着培养皿里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发愁,这些导致伤口感染化脓的罪魁祸首,在一战期间夺走了太多年轻士兵的生命。 实验室角落堆着发霉的面包和水果,霉菌孢子飘在空气里。弗莱明擤了擤因感冒堵塞的鼻子,突然一个喷嚏让鼻腔粘液飞溅到刚接种好的培养基上。 他懊恼地嘀咕着,却没扔掉这个被污染的培养皿,只是随手把它塞进角落的架子。 这个看似马虎的举动,后来被证明是人类医学史上最美丽的意外。 两周后整理实验器材时,弗莱明注意到那个落灰的培养皿出现了奇异现象,黄色菌斑中央裂开透明区域,就像有人用橡皮擦抹去了细菌。 他立刻想到十年前在圣玛丽医院实习时,曾见过类似的抗菌现象。 显微镜下,那些透明区域边缘呈现出放射状纹路,像被某种物质击退的细菌军团。 弗莱明花了三个月时间确认,这种来自人体鼻腔分泌物的溶菌酶能溶解某些细菌,但对致病菌效果有限。 直到1928年,他在青霉菌周围再次发现类似的抑菌圈,才真正打开青霉素的大门。 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发现会让人类平均寿命从45岁延长到60岁。 二战期间,美国制药企业用深罐发酵技术量产青霉素,诺曼底登陆时每个盟军士兵背包里都备有这种"神药"。 青霉素的传奇不止于此,2017年《自然》杂志披露,牛津大学团队在弗莱明原始菌株基础上培育出超级变种,对耐药菌的有效性提高32倍。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得数据也显示,青霉素类抗生素仍占据全球抗感染用药市场的43%,每年挽救约800万生命。 弗莱明当年那个没扔掉的培养皿,如今被保存在伦敦科学博物馆恒温箱里,玻璃表面还留着七十多年前他亲手标注的潦草字迹。 这个改变医学史的故事充满戏剧性转折,弗莱明1929年发表论文时,科学界反应冷淡,直到1940年弗洛里和钱恩提纯出青霉素,它的价值才被真正认识。 更讽刺的是,当年资助这项研究的英国政府差点因经费短缺叫停项目,最终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接棒完成研究。 弗莱明在1945年诺贝尔奖颁奖礼上说:"我不过是个喜欢观察自然的普通人,青霉素是霉菌制造的,我们只是发现了它。" 现代分子生物学揭开了更多秘密,2021年剑桥大学研究发现,弗莱明鼻腔粘液中的溶菌酶与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恰好构成人体天然免疫与人工抗生素的完美衔接。 这种奇妙的生物协同效应,解释了为什么青霉素对人体细胞伤害极小。 当年那个喷嚏里包含的生物学智慧,直到百年后才被完全解读。 站在实验室旧址改建的纪念馆里,参观者能触摸到按原样复制的实验台。木质桌面上留着试剂瓶底的圆形痕迹,玻璃器皿反射着和百年前同样的光影。 解说牌上写着弗莱明常说的话:"永远不要轻视意外发现,那是自然在和你对话。" 青霉素的故事提醒我们,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突破往往始于细微观察与坚持探索,就像那个被保留两周的培养皿,最终让人类赢得与细菌的世纪之战。 信息来源: 英国科学博物馆官网对弗莱明原始实验器材的档案记录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 剑桥大学医学院历史档案部《青霉素发现百年特别展》

0 阅读:5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