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16岁的女护士,双眼被美军炮弹炸瞎,当场昏死,醒来后,她听到美军叽里呱啦地对话声,她大气不敢出,死死屏住呼吸,装成尸体,谁能想到,这个瘦弱的姑娘,即将创造战争奇迹? 1951年初春,四川姑娘张道华参军入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年轻人都怀着保家卫国的热情奔赴前线,张道华被分配到志愿军第60军野战医院,成为一名战地护士。 战场上的护士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险,张道华虽然个子小,却总能背起体重远超过自己的伤员,在炮火连天的战地医院里,她学会了从炮弹呼啸声判断落点,练就了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本领。 1951年5月,朝鲜战场进入第五次战役,一天下午,张道华所在的军医院突然接到紧急撤离命令,180师已陷入重围,医院必须立即转移,当时共有243名伤员需要转移,但没有充足的运力和护送人手,只能依靠医护人员分头带伤员突围。 在这场生死关头,张道华被分配到7名伤员,这7人中有一位重伤昏迷,一位失去手臂,一位腿部负伤,其余都是头部受伤,照顾这样一群失去行动能力的伤员突围,对16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挑战。 但张道华没有丝毫退缩,她把昏迷的伤员绑在背上,搀扶着其他伤员,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每当炮火袭来,她就用自己瘦小的身体护住伤员,就这样,她带领这支特殊的"小队"连续突破了四道封锁线。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即将突出重围时,张道华发现少了一名腿伤的战友,明知回去寻找极其危险,但她仍放下其他伤员,独自折返,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 当她找到掉队的伤员准备再次转移时,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了她的太阳穴,瞬间夺走了她的视力,这个年仅16岁的姑娘,从此再也看不见这个世界。 在永久失明的那一刻,张道华的世界陷入无边黑暗,但她的求生意志却在黑暗中愈发明亮,当她从昏迷中醒来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伤势,而是要设法活下去,找到部队。 雨水淋湿了她的军装,也浸透了伤口,就在这时,美军的脚步声逐渐靠近,生死关头,张道华立即做出判断:装死是唯一的生路,她摸索着抓起湿泥抹在脸上,屏住呼吸一动不动,敌人的皮靴踢在她身上,枪托砸断了她的肋骨,剧痛让她几乎昏厥,但她始终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等敌人走远后,张道华开始了她惊人的求生之旅,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她凭着对地形的记忆,判断出北方就是己方阵地,于是她用手和膝盖,在泥泞的地面上匍匐前进。 没有视觉的引导,她只能靠着触摸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尖锐的石块划破她的手掌,荆棘勾破她的军装,但她依然在坚持向前爬行,每一寸前进都是对身体和意志力的巨大考验。 在爬到一条公路附近时,张道华又一次听到了美军的声音和车辆的轰鸣,她迅速滚进路边的排水沟,再次上演了"装死"的一幕,这一次,敌人的皮靴再次踢向她,而她仍然一动不动,幸运的是,一场大雨不仅掩盖了她的行踪,也为她补充了体力。 就这样,一个失明的16岁女孩,在敌后阵地匍匐前进了两个多小时,爬过了十多公里的艰险路程,最终,当她听到熟悉的中国军队口令声时,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呼救,终于被战友找到。 然而,这个故事并没有止步于张道华的获救,失去光明后,她并没有自暴自弃,她拒绝了组织安排的轻松工作,而是主动学习盲文和按摩技术,在后来的岁月里,她用自己的双手继续服务他人,甚至还担任了残疾人工厂的厂长。 张道华的传奇经历,展现的不仅是一个16岁女孩超乎寻常的勇气,更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在生死攸关之际,她始终把救护伤员视为自己的责任;在失去光明之后,她依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奉献社会。
1953年,为摸清美军阵地虚实,连长命令一名志愿军战士去抓个"活口"。谁知小战士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