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了状元,结果乾隆知道后,便当着众人的面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的秦桧,果真如此吗?”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谁料他只用了七个字就博得了乾隆的欢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763年的京城,盛夏炙烤着紫禁城的琉璃瓦,殿试放榜的消息不胫而走,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搅乱了原本的节奏。 原定前十名的进士全被刑部带走,罪名是私通考官、行贿舞弊,一时之间,文士圈哗然,街巷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既惊讶于科场作弊的胆大包天,也好奇这“状元”的桂冠,究竟会落在谁人头上。 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一个原本排在第十一名的读书人被紧急提名为一甲第一名,他姓秦,名大成,籍贯嘉定,是一个平日里并不出挑的寒门子弟。 消息传出,不少人当即皱起眉头,不是因为他的才学,而是因为那个极具争议的姓氏,秦桧的名字,早在南宋便已成为“千古奸臣”的代名词,时至清朝,这层阴影依然挥之不去。 民间说书人讲岳飞,总不忘添上一笔“奸贼秦桧”,岳王庙前那对跪像,日日承受游人唾骂,如今忽有秦氏子孙中状元,难免令人疑虑重重。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心中亦生波澜,他素以喜爱才子闻名,又极重典范道德,科举之事原本讲求公平公正,此番前十作弊案尚未冷却,后脚又冒出个“奸臣之后”,如何向天下交代? 然而传来的奏报中,关于秦大成的笔试、策问皆属上乘,文风稳健,学识渊博,不容轻易排斥,殿试庆功宴设于太和殿,满朝文武悉数赴会,气氛却不似往常那般喜气洋洋。 乾隆端起酒盏,眼神落在秦大成身上,他未曾直接表露疑问,却显然在审视这个年轻的状元,宴席间,有心之人早已低声议论,连些御史也开始揣度,这位秦状元会如何面对命运给出的难题。 果不其然,话题很快转向了秦大成的出身,据档案记载,秦家祖籍确实与南宋的秦桧有族谱上的关联,乾隆对此并非毫无准备,但他要的从来不只是一个答复,而是一次考验。 面对高堂之上、众目睽睽的局面,秦大成神色沉静,他没有否认祖上姓氏,更没有急于与历史划清界限。 他只说了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七字既不避讳血脉之源,又鲜明表态自己只忠于当朝,无意为祖先辩白,也无意借古人之名自污,此语一出,满座寂然,乾隆沉吟片刻,终露笑意,称赞有加。 这番答复,不只是化解了一场危机,更成了秦大成仕途的转折点,从此之后,他仕路通达,历任翰林、礼部侍郎,掌管典章制度、主持科举大典。 尤其在后来的会试中,他以铁面无私著称,甚至有一年严查舞弊,连本家子侄也未放过,彰显其公正不阿。 有一次赴任南方途中,他特地绕道杭州,前往岳王庙参拜,据说那日他在庙中肃立良久,终以毛笔在庙墙上题下两行:“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句话并非刻意表忠,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省,在那个以宗族血统为荣辱的时代,他用一己的操守洗涤家族蒙尘的历史。 秦大成一生谨慎,行事低调,却又刚正不阿,即便贵为朝廷重臣,仍保持书生本色,他居所清雅,交往不分贵贱。 晚年多以茶会故旧,传授学问,未曾因高位而自恃,有人评价他“才不露锋芒而自成器,身在庙堂不忘来路”,实属难得。 乾隆晚年曾数次提起此人,每每称其“知礼明义,不以名累”,可见圣心嘉许,史书虽未详录当年殿试答对,却将秦大成名列“清正重臣”之列,可见其在朝中地位。 时代总是复杂的,人们对血脉的执念未曾断绝,但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是个人的心性与担当,秦大成用他的言行告诉后人,祖上的污点未必是诅咒,可能也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 当岳庙前的白铁跪像依旧默然承受着历史的审判时,另一位秦氏子孙却用一生的清誉,在乌衣巷的石板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正道,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人不能选择姓氏,却能选择活法。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新闻网——秦桧后人秦涧泉:曾被乾隆问身世 或破格点为状元 上游新闻——秦桧后人高中状元,乾隆爷问:汝是秦桧后人?回答7个字逃过一劫
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了状元,结果乾隆知道后,便当着众人的面问:“秦爱卿
如梦菲记
2025-07-24 16:15:13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