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 9 月 9 日,一男子得知毛主席逝世后,当即便拿起了剪刀直接冲向了毛主席的房间,看到毛主席安详的睡在那里,他整个人悲痛的连眼泪都流不出来了。 这个男子叫周福明,是毛主席的贴身理发师。剪刀是他的工具,也是他与毛主席 17 年相处的见证。此刻,这把曾无数次在毛主席发间游走的剪刀,在他手中抖得厉害。 他跪在床边,视线落在毛主席的头发上。最后一次理发是三天前,主席当时还笑着说:“福明啊,头发又长了。” 如今,那熟悉的笑容凝固在安详的睡颜里。 周福明的手指拂过主席的鬓角,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一场梦。1959 年第一次给主席理发时的场景突然涌上心头 ——24 岁的他紧张得手心冒汗,主席却拉着他问:“杭州的龙井茶,今年长势怎么样?” 17 年里,这样的对话有过无数次。主席会问他家乡的收成,会聊街上的见闻,会在剪完头发后递给他一块糖。周福明渐渐明白,这位伟人最在意的,从来都是烟火人间里的寻常事。 剪刀 “咔哒” 一声,剪断了一缕头发,也像剪断了时光。 他想起主席晚年视力下降,看文件时要把报纸举到眼前;想起他咳嗽着还坚持批阅奏折般的公文;想起 9 月 8 日那天,主席用颤抖的手翻看文件,直到生命最后 8 小时。 工作人员在门外站成一排,没人敢出声。中南海的秋风吹过窗棂,带着从未有过的寒意。有人想起主席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 此刻,这个 “农民的儿子”,终于放下了肩头的千钧重担。 周福明用毛巾擦去主席脸颊的细尘,动作慢得像在与时间赛跑。他知道,全国人民都在等着见主席最后一面。 尽管主席生前说过要火化,但华国锋和同志们商量后决定:做防腐处理,让人民好好告别。 这个决定背后,是亿万人的心声。从井冈山的星火到天安门的红旗,从长征路上的草鞋到两弹一星的荣光,主席用一生兑现了 “为人民服务” 的承诺。 周福明剪完最后一刀,把剪刀轻轻放在托盘里。他站起身,看到主席的枕边还放着一本翻开的《资治通鉴》,书页上有主席用红笔圈点的痕迹。 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印记:即便生命将尽,仍在为这个国家寻找前路。 走出房间时,周福明终于哭了出来。走廊里,医护人员正在打包医疗器材,那些曾无数次监测主席生命体征的仪器,此刻安静得令人心碎。 有人低声说:“主席最后还问,秋收的粮食运到北京了吗?” 消息像长了翅膀,从中南海飞向全国各地。天安门广场上,人们自发聚集,白花堆成了雪的海洋。一个老人举着 “人民万岁” 的木牌,久久伫立,泪水模糊了双眼。 周福明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那把剪刀,剪过主席最艰难的岁月,也剪过他最欣慰的笑容。”1976 年的秋天,这把剪刀完成了最后的使命,却剪不断人民对主席的思念。 毛主席曾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留下的,不只是核潜艇、人造卫星,不只是写满批注的书本,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念 —— 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活得有尊严。 如今,周福明的那把剪刀被珍藏在纪念馆里。透过玻璃,能看到刀刃上细微的磨损。那是 17 年时光的刻痕,也是一个民族与一位伟人之间,最温柔的羁绊。 参考信源:
1959年,毛主席听闻堂弟被划为“富农”,当他回到韶山老家时,当地干部还不想让堂
【11评论】【7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