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惠怎么掉进这“坑”里的?还得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说起。他带着四千精兵直扑小和卓霍集占的老巢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在城东黑水河畔扎下大营。 叛军兵力五倍于清军,兆惠本想劫了城南的牛羊补充军粮,结果刚过河四百人,桥“咔嚓”断了!叛军骑兵像蝗虫一样扑来,五千骑加上一万步兵把清军切成两段。 兆惠换了两匹战马冲杀,脸上腿上全是血,拼死才退回大营。这一仗,总兵高天喜战死,百余名精锐永远倒在了河边。 真正的噩梦才刚开始。霍集占调集全军围死黑水营,日夜猛攻。清军硬扛了五天五夜,临时挖壕沟、堆土墙,勉强守住阵地。 眼看强攻不行,叛军改了主意,围!饿死他们!时值寒冬,粮断了,箭没了,战马骆驼全宰了吃光。最后连俘虏都成了“口粮”,史料记载,抓到叛军夫妻,清军竟杀夫烹肉,逼妻煮食,凌辱后再杀妻充饥,惨烈至此,连被俘的敌兵面对死亡,也只剩下麻木的沉默。 绝境中竟也有“天助”。叛军挖河想水淹清营,谁知营地下有暗河,水没淹成反给清军送了救命水;树林密布,叛军鸟枪的铅弹全嵌进树干,清军白天挨枪子,晚上砍树抠弹丸,愣是挖出几万发弹药回敬敌人!更绝的是,挖壕沟时竟掘出不知哪朝埋的五百石麦子,硬是续了半个月的命。 熬到除夕夜,军中早断粮半月。素来抠门的总兵明瑞突然请将领们吃饭,端出一盆珍藏的牛肉,哽咽道:“出了玉门关带的,最后一顿了。”众将埋头猛嚼,肉在嘴里却尝不出滋味——被围百日,援军影子都没,都觉着要交代在这儿了。 兆惠的求救信其实早飞到了阿克苏。乾隆急疯了,富德带三千兵顶雪冲进戈壁,巴里坤大臣阿里衮更狠,只带六百人,却押着两千战马、一千骆驼驮粮狂奔。另一路由爱隆阿领千人策应。 1759年正月初六,富德在呼尔满撞上五千叛军。戈壁滩没水,清军杀马饮血,步行血战四昼夜。打到初九,眼看要被吞掉,突然黑夜中火光连天。 阿里衮、爱隆阿的援兵竟同时杀到!三路清军如潮水般列阵冲杀,马蹄轰鸣震得戈壁都在颤抖。叛军哪见过这阵势?以为清军主力全来了,吓得人马互相冲撞,阵脚大乱。 此时黑水营里,兆惠正盯着枯竭的水井发愣。忽听东面杀声震天,火光映红半边夜,他一跃而起:“我们的兵到了!冲出去!”残存的清军像饿虎出笼,内外夹攻。 叛军千余人瞬间被歼,堡垒烧成火海。正月十四,浑身是伤的兆惠终于和富德会师。回头望一眼焦黑的叶尔羌城墙,他沙哑下令:“撤!回阿克苏!”带血的马蹄终于踏上了归途。 兆惠和四千残兵硬生生扛住两万叛军百日围攻,奇迹般生还,这消息震动了整个朝廷。这场惨烈的防御战,不仅保住了精锐,更彻底打崩了大小和卓的信心和实力。 仅仅半年后,当兆惠、富德重整旗鼓再次西征,叛军早已是惊弓之鸟,一触即溃,最终逃到巴达克山被当地酋长砍了头献给清军。 黑水营之围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防御战的胜利。它像一盆刺骨的冰水,把轻敌冒进的乾隆彻底浇醒,轻视边疆叛乱的代价,差点就是一位名将和数千精锐的覆灭! 此战之后,清廷对西域的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屯驻重兵、广设驿站、大规模移民实边垦荒。最终在1762年,乾隆设立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伊犁将军府,从此新疆的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中央王朝手中。 后世史家评价,正是黑水营这场不可思议的坚守,极大消耗了叛军力量、震慑了其意志,为乾隆最终平定西域奠定了基石。可以说,没有这场血战打下的基础,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难度将成倍增加。 权威信源参考:《清史稿·兆惠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兆惠怎么掉进这“坑”里的?还得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说起。他带着四千精兵
帝王心术
2025-07-25 00:35:55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