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开源蓝河操作系统内核,用Rust写出AIOS的底座

新浪财经 2025-07-29 19:40:20

过去半年,AI领域的焦点迅速从大模型转向智能体,AI正在从被动应答的「聊天机器人」升级为可自主规划调用工具执行任务的「数字劳动力」,以至于2025年被普遍认为是「智能体元年」。OpenAI最新上线的「ChatGPT Agent」模式,似乎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在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当终端设备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具备「自治」能力,安全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行业数据显示,操作系统中约70%的严重安全漏洞都源于内存问题,而AI智能体运行在手机等终端往往涉及敏感权限和隐私数据,内存安全一旦出错,后果将非常严重。

尤其随着AI 智能体的加速普及,意味着大量原本由用户主动控制的敏感操作,将直接由设备自行代理完成,当然也包括调用摄像头、读取文件、执行支付、连接网络,甚至修改系统状态的权限。AI 智能体也将通过高敏感权限获取到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如果内存使用不当等导致的安全漏洞被黑客利用,导致智能体的越权、越界甚至失控,很可能造成严重的隐私数据安全事故,让「面向用户的AI」无从谈起。

从这个角度看,AI终端必须从根本上确保内存的安全。在7 月 23 日举行的2025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上,vivo就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将使用Rust语言编写的蓝河操作系统内核(以下简称「蓝河内核」)开源。蓝河内核从源头规避了内存使用不当导致的安全漏洞,诚如vivo 副总裁,OS产品副总裁,vivo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所言,这也为 AGI 时代操作系统的底层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

同时,通过开源的方式,加速全行业打造真正面向AI的内核和操作系统,vivo也让我们看到了AGI时代的新基座,正在呼之欲出。

Rust全栈自研,面向AGI时代的蓝河

在AI正在走向终端、逐步演化成系统原生能力的今天,vivo自研操作系统内核和框架,已经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一种必然。这不仅关乎效率和差异化,更是为了构建一套真正适应AI时代的底层架构。

Rust语言是其中的关键之一。Rust的优势在于,它几乎是目前唯一能在「不引入性能损耗」的前提下,在编译期规避掉绝大多数内存安全隐患的系统级语言。放眼整个行业,过去几年,谷歌、微软等操作系统公司虽然都在引入Rust语言,比如微软用Rust重写了核心Windows库,谷歌也用Rust重写了Android关键组件,但仍然停留在小范围的渐进式改造上。

相比之下,vivo选择了另一条更难但更根本的路径——打造了行业首个从内核到系统框架全栈使用Rust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在此之前,纯Rust内核主要由全球顶尖高校或社区打造,比如斯坦福大学和密西西比大学的TockOS、清华大学的rCoreOS,主要面向学术和社区,缺乏工程化落地。

而蓝河内核作为行业首个适用于嵌入式和移动设备的开源Rust内核,将开源Rust内核的支持第一次扩展到了移动设备上,直接推动整个Rust语言领域往前迈了一大步。可以预见的是,蓝河内核将全面加速Rust内核的产业落地,为多种形态的智能终端提供低成本、高可靠的选项。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还在于蓝河内核具备了三项最关键的能力:安全、轻量和通用——而它们,恰好也分别对应着AI在终端落地过程中的三大瓶颈。

蓝河内核的安全性来自于Rust天生的内存安全机制,借助所有权模型、借用检查和生命周期机制,在代码编译时就能阻断空指针、越界访问、数据竞争等问题,避免安全漏洞。在智能体越来越自主的今天,这意味着它可以更安心地触达设备底层,完成原本需要人手干预的复杂操作。

同时蓝河内核的最小内核占用仅13KB,这种极致的设计,使得蓝河内核能流畅运行在功耗受限、内存紧张的可穿戴设备、IoT模组乃至传感器节点上,具备强大的通用性。

另一方面,vivo也没有把蓝河内核「封闭」在自家平台内,而是从一开始就对标跨平台运行的需求:蓝河内核支持ARM和RISC-V架构,并兼容POSIX接口,开发者可以在不同形态的终端上移植、部署、扩展AI智能体能力,做到一套代码覆盖多平台。

蓝河内核的这些特性,不只是功能性的技术积累,更标志着vivo在操作系统底座层面率先完成了一个面向AI时代的关键跨越。在Rust工程化落地尚属前沿话题的今天,vivo已走在了行业最前列,不只是将其用于零碎模块,而是用整套可运行、可开源的系统实践,将Rust从语言理想变成了工程现实。

当然,这一切并未止步于vivo自己。vivo选择将蓝河内核面向全行业开源,或许也说明了一个更宏大的意图:它并不只想构建一个自研系统,更像是在发起一场关于未来操作系统架构的行业对话。

一次技术开源,更是一场生态战略布局

「开源共建,才能让生态更健壮」周围在演讲中提到,vivo从最开始规划就想好了将蓝河内核开源共建。这更清晰地表明,蓝河内核的开源对vivo来说,并非一个「发布即完成」的工程节点,而更像是一次长期目标的启动节点。

事实上,vivo开源蓝河内核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从2023年发布蓝河操作系统开始,vivo就持续举办「vivo蓝河操作系统创新赛」,邀请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开源社区、产业企业的开发者参与,第二届就已经吸引了来自90所顶尖高校的400多支队伍报名参与,迅速将其打造成行业最具影响力的Rust赛事。

其中的比赛成果推动了Rust在基础软件领域的实战落地。许多参赛者将大赛作为学习、转译Rust的真实平台,也因此形成了一批稳定的蓝河开发社区力量。在大会上,vivo也表示,第三届vivo蓝河操作系统创新赛即将拉开帷幕。与此同时,vivo还将与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携手,与行业协会、企业伙伴一起,打造 Rust 学习与研究的平台。vivo实质上在做一件很有前瞻性的事:通过开放与共建,推动Rust语言在中国基础软件领域从「开发语言」真正转化为「系统工程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开源的蓝河内核就是那个锚点——不仅证明Rust能够构建稳定可靠的系统内核,更提供了一个活着的工程样本,供行业持续迭代、参考和演进。

从外部视角来看,这些都说明了vivo对于开发社区的重视,也表明了vivo意图并不止于蓝河内核的「开源」,而是在开源蓝河内核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属于中国的、以Rust为核心的新一代操作系统生态。

不过vivo也明白,不管是软件开源还是生态战略,从来不是一次性动作,而是一个需要长期耐心、持续投入、达成共识的系统性过程。vivo早已开始向Linux内核持续贡献代码,参与安卓系统框架优化;而在人工智能方向,vivo也将自研蓝心大模型开源,成为国内少数开放完整参数、推理框架和训练工具链的手机厂商之一了。

另一方面,从操作系统底座到语言生态共建,再到开源文化的长期拥抱,vivo已经成为Rust基础软件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推动者。蓝河内核的开源,更让这一战略姿态变得清晰:vivo不只是要自研系统,更愿意分享它、开放它、与行业一起把它养大。这既是一次技术路径的探索,也是一次生态建设的实战。

对中国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来说,这或许也是一次真正值得期待的变量。

迈进AI时代的深水区,vivo想和更多人同行

蓝河内核,可以说是vivo在基础软件领域深耕多年的阶段性成果。从2023年正式发布蓝河操作系统以来,vivo完成了从内核到系统框架的全栈Rust构建,再到如今内核开源,这条路并不轻松。

尤其是在国内缺乏成熟Rust操作系统生态的背景下,vivo不仅完成了蓝河内核的自主可控闭环,更构建出一套覆盖高校教育、开发者赛事、基金会合作的多维生态体系。

vivo不只是率先走通了从语言到内核、从产品到系统的全链路,还用创新赛、社区共建、高校合作、开源治理等方式,尝试把蓝河内核从「一家公司能跑通」变成了「全行业能接得住」。这背后,是对国产基础软件建设极高的耐心和系统性投入。

关键还在于,蓝河内核在安全性、轻量化、可适配性等层面,为AI时代的终端设备提供了足够优秀的底座能力。对开发者来说,它是一个真实可运行、可以落地项目的工程平台;对芯片、终端和系统厂商来说,它提供了一个跳出封闭生态、构建自主方案的现实路径。

但最终,这一切指向的仍然是用户体验——终端AI的交互更流畅,系统响应更即时,隐私保护更可靠,功能也更贴近真实需求,这也许正是vivo开源蓝河内核的初心所在。

历史也告诉我们,开源不是终点。需要更多行业伙伴与开发者的加入,才能共同推动蓝河内核的持续演进、不断壮大。同时作为一个为AI而生的操作系统内核,蓝河内核也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吸引AI时代行业伙伴和开发者。在这个意义上,vivo的开源或许正在开启中国基础软件探索路上的新征程。

2 阅读:618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38

用户17xxx38

2
2025-07-31 12:13

技术发展还是太慢了,从苹果四到现在都十几年了,感觉手机也就那样。基本没有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