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邓颖超腰部严重扭伤,用了许多方子都不见好转,周总理只好把一位女中医请

长河观澜 2025-07-30 08:44:41

1965年,邓颖超腰部严重扭伤,用了许多方子都不见好转,周总理只好把一位女中医请进中南海。没想到她轻轻一捏,邓颖超的腰就不疼了。

罗有明一生治病救人,从不收取患者一分钱。即便在双桥卫生院工作,她也只收取两毛钱的挂号费。她的母亲曾教导她:“罗家以医济世,义务行医。看病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积德行善,所以病人的钱不能要。不管穷人富人,只要来找咱们看病,咱们都一样看待,不收人家的钱,也不收人家的礼,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咱家祖辈是农民,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给人看病,是为了行善、帮人、救人。”这段教诲一直伴随她一生,深深影响了她的职业生涯。 有人曾问罗有明,她一生治愈了多少病人,帮助了多少瘫痪的病人重新站起来,保住了多少因病需要截肢的病人。罗有明从不计较这些,她只知道,她每天都在给人治病,忙碌的日子里,每天挂号的病人达到两三百人,有时甚至四五百人,排队的人多得让她感到忙不过来。她从不抱怨,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她的90年行医生涯中,救治了上百万人,培养的弟子也超过了4000人。有人认为,如果按照贡献来计算她的身价,她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两个亿。但她从不看重这些荣誉,始终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中。她住在12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朴素无华,从未因为丈夫是老红军,或者她自己是骨伤科的泰斗级人物,而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她的一生平凡而安稳,达到了真正的“无欲则刚”。 罗有明常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一点风险,不遭遇一点困难是不可能的,但没有过不去的事,遇着难处的时候想着往前走,就好了。”

1965年的一天,中南海内一片忧愁的氛围。邓颖超同志的腰伤已经困扰她很长时间了,这位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女性正饱受腰痛的折磨。虽然请了多位名医,用了许多方子,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眼看爱人日日忍受病痛,周恩来总理心急如焚。 这时,有人向周总理推荐了一位在北京城里颇负盛名的老中医。这位老人家虽然不识字,却有着高超的正骨技艺,在北京双桥一带,几乎无人不晓。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医者是一位裹着小脚的老太太,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双桥老太太"。 当这位朴素的老太太被请进中南海时,她让邓颖超躺下,仔细查看后,只是用手轻轻一捏,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困扰多时的腰痛竟然立刻消失了。这位神奇的老太太就是后来名震京城的罗有明。 这一神奇的治疗经历很快在高层圈子里传开。事实上,在此之前,罗有明就已经为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治疗过骨伤。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李先念同志等都曾是她的患者。不仅如此,在文化艺术界,她也享有盛名。著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都曾受益于她的医术。 有趣的是,"罗有明"这个名字还有一段特别的渊源。在为邓颖超治愈腰痛之后,周总理得知她一直以"老王家的"这个称呼示人。作为一个风趣的人,周总理看到她的医术如此高明,便开玩笑说她早就"有名"了。这个即兴的谐音,最终成为了她新的名字,只是为了避嫌,她将"名"改成了"明"。

罗有明无论对骨折、脱臼,还是对于细微的骨错位、筋出槽,都能准确触摸到病症所在,并能快速、轻巧地进行治疗。虽然她没有生物力学的专业知识,但她总是能够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来复位,简单、迅速、准确。她的手法真正体现了骨伤科的要诀:稳、准、快。罗有明的教学方法非常传统,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每当有学生想要观摩她的诊疗时,罗有明总是鼓励他们亲自上手。有时患者不愿意,非要罗有明亲自诊治,她则会严肃地说:“你不让他们学,我死了谁看啊?”看到年事已高的罗有明如此生气,患者总会笑着答应让学生观察。每当学生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时,罗有明会温和地说:“坐下吧,我看看。” 罗有明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患者身在何处,只要呼唤她,她总是会第一时间赶到。对于困难的病人,她不仅减免医药费用,还会亲自负责病人的饮食;对于行动不便的重病人,她会亲自上门诊疗,毫不顾忌因为年事已高所带来的体力消耗。 2018年,祖国迎来69年华诞,而罗氏正骨的第七代杰出传承者罗有明的孙女——罗素兰,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有明一生注重后辈的教育与技法传承,她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继承人,并为大量的骨科医生提供了培训。作为罗有明的孙女,罗素兰从小便受到奶奶的悉心指导。罗有明曾告诫她:“素兰,有你在我放心,有你干我踏实。你一定要努力传承罗氏正骨法,让更多百姓从中受益,我才能放心。” 罗素兰秉承奶奶的教诲,不负重托,秉持兢兢业业的态度,不断实践总结,创新探索,最终形成了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手法,包括“罗氏正筋八法”和“膝关节诊治六步法”。此外,她还主持编纂了《罗氏正骨法》《罗有明正骨医案》《双桥罗氏正骨》等一系列著作,极大地推动了罗氏正骨的理论化和体系化。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长河观澜

长河观澜

关注我!带你领略中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