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纪登奎由于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年仅64岁。而中央给他拟定的生平简介却是出人意料。
纪登奎是毛主席的忘年之交,两人之间相差三十岁,但毛主席曾公开称他为自己的“老朋友”。纪登奎不仅是毛主席晚年十分赏识的干部,还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由于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信任和支持,纪登奎的政治生涯在许多方面顺风顺水。 纪登奎的绝大部分人生几乎都被工作占据,似乎鲜有时间陪伴家人。即便在辞去职务后的短短八年里,他依然忙于各种事务,最终不幸因病去世,给妻儿留下了深深的悲痛。 1951年春,毛泽东乘专列沿京广铁路南下视察,途经许昌时,他决定停车听取许昌地区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此时,纪登奎担任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这是他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在专列上,纪登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许昌的历史文化、乡土风情、资源物产等情况,同时汇报了土改、治淮、抗美援朝、农业生产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汇报结束后,毛泽东连续问了纪登奎六个问题。看似随意的谈话,其实是毛泽东在对纪登奎进行一次深层次的考察。这六个问题不仅仅考察纪登奎的工作能力、经验、胆略,还涉及他的为人、思想等多方面。面对毛泽东的提问,纪登奎没有慌乱,也没有回避,他实事求是地作出了回答。毛泽东对此非常满意,认为纪登奎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干部。 此后,毛泽东多次前往河南视察,每次都会找纪登奎来听取汇报。毛泽东对纪登奎的赏识和信任,以及纪登奎的出色工作表现,使得他在“文革”开始时已经担任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不久后,他又被调到中央,担任了重要职务。纪登奎的晋升,正是源于他在专列上的“面试”表现,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努力和贡献。
1988年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街道上人来人往,处处洋溢着夏日的生机。然而就在这个普普通通的下午,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首都的宁静:原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4岁。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位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奋斗了大半生的革命家,就这样悄然离开了人世。纪登奎的一生,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生。从15岁参军入党,到在鲁西地区组织武装力量,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重要职务,他的每一步都深深印刻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付出。 在纪登奎去世的几天后,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送别仪式上,前来悼念的人群络绎不绝。有与他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有多年共事的同志,也有受过他指导和帮助的后辈。这些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年代的送别者,都在这里汇聚成一条缅怀的长河。 纪登奎去世后,中央为他拟定的生平简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份简介打破了惯例,没有按照常规对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履历和成就进行详细陈述。相反,简介的重点落在了他的革命生涯上,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年仅15岁的纪登奎在山西武乡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革命道路。 简介同时重点记述了纪登奎在鲁西地区的革命事迹。在那片革命热土上,他担负着组织地方武装、建设游击队伍的重要使命。
在纪登奎主动提出辞职之后,他也自觉搬离了原本在西单的住所,并主动向组织汇报,表示自己已经离职,不再适合继续居住在原有的地方,要求组织重新分配住所。经过一番考虑,组织最终为纪登奎安排了一个位于内务部街的四合院。为了方便他的生活,组织特意为他配备了厨师和专车,但没有为他配置警卫员和保健医生,因为这些只有副国级以上的领导才会享有。 尽管辞去了职务,纪登奎并未主动过问政治事务,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哲学研究中,尤其对西方哲学有着深刻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除了哲学,他还非常喜欢阅读报纸,几乎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读书和看报上。虽然偶尔会有出差的情况,纪登奎享有正部级待遇,因此可以获得六张软卧车票的待遇。然而,他一直秉持节约的原则,主动提出节省差旅费用。 纪登奎的去世来得非常突然,仿佛他的政治生涯一样急速而意外。原本他计划在那个暑期,利用在北戴河的休息时间着手开始写回忆录。但这一切都未能实现,他的离世让家人和社会都感到十分震惊。 纪登奎去世后,他的妻子王纯深感懊悔,曾提到:“我很后悔那天与老纪拌嘴,如果不是我们争执了几句,也许他就不会发病。”这场争执其实源于一些日常琐事,在争吵中,两人甚至提起了自己的“革命资历”。 王纯,纪登奎的发妻,虽然两人并未经历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他们的感情依旧深厚。王纯生于1922年,比纪登奎年长一岁,原名常二顺,山东东明县人。14岁时,王纯便投身革命,抗战爆发后,她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并在八路军中逐渐获得组织的认可,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退休之前,王纯一直兢兢业业,坚守岗位,为人民群众和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