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3日上午,记者铮石看见在南河滩,鲁中八路军100多把刺刀对日军1

如梦菲记 2025-07-30 14:16:16

1944年9月3日上午,记者铮石看见在南河滩,鲁中八路军100 多把刺刀对日军100多把刺刀,只一个回合,十几名日军便倒下死去,20分钟后,又有40多名日军被刺倒,岗田健大尉挥刀砍杀,侯英俊和战士韩震等迎上前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9月3日一早,沂蒙山区的雾气还没散,南河滩边湿气沉沉,草叶上挂着露水,踩上去发出轻响,战地记者铮石站在山坡的石头后,手里紧紧握着钢笔,眼前的一切让他的手指止不住地颤抖。   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场面,百余名八路军战士和百余名日本兵,在不到十米的距离内刺刀对刺刀,刀尖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那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只有骡马偶尔的鼻息声和锅碗碰撞声传来,日军正架锅做饭,准备休整,树影下,八路军第1营第1连早已悄悄潜伏了几个小时。   山坡上的机枪手屏住呼吸,子弹已推上膛,所有人都在等一个信号,河滩上的日本兵松懈下来,正在卸下马背上的物资,有些人脱下军帽擦汗,还有人开始生火,忽然,一声短促的哨响打破了宁静。   山坡两侧瞬间爆发出密集的枪声,第一排日军猝不及防,很多连枪都没来得及抬起就倒下了。   伪军哗然四散,乱成一团,几门日军山炮还没完成定位,便成了八路军手榴弹的目标,一连火力全开,只用了两分钟,就把敌军的前锋冲击打成断线的队形。   岗田健大尉带着第五中队从河滩东侧强行突围,迎头撞上了守在蹶头岭的八路军连队,他身高不高,步伐却很稳,腰间悬着一把刻有“忠魂”二字的武士刀,是他祖传的东西。   刺刀交锋在这一刻爆发,双方兵力相当,约百人左右,战士们没有口号,也没有喊杀声,只有刺刀撞击、喘息、倒地的声音。   第一轮拼刺后,十几名日本兵倒下,八路军没有一人伤亡,他们刺刀所指,多是喉咙、肋下、心窝这些要害,是长期训练中反复练习的部位。   河滩湿滑,日军穿皮靴,站立不稳,八路军战士多穿草鞋,重心低,动作快,每一步都踩得稳。   韩震手里的三八式步枪上绑着刺刀,双手握紧,右手虎口缠着布条,那是上次近战留下的伤。   他是打铁出身,臂力极好,手里步枪一转,把冲上来的敌人武器磕飞,趁对方弯腰捡枪时,一刀刺入腹部,他来不及收刀,又迎上第二个敌人。   侯英俊也在最前排,他两只刺刀已卡在敌人肋骨间,拔不出来,干脆换用步枪当棍抡,他的前襟湿透,是早晨山露打湿的,那件棉衣是村里老人缝的,左袖有一道补丁,是上次反扫荡时蹭破的。   他脚下踩稳一块河石,故意晃动身体引敌攻击,对方刀刚落空,他便反手一刺,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岗田见状,自己拔刀上阵,挥刀猛劈,姿势熟练,他挑中侯英俊的位置冲了上去,韩震一个箭步冲来,两人几乎同时出手,刺刀从两侧刺入岗田肋下。   他倒地时,军装里掉出一张照片,纸已发黄,上面是一名穿和服的女子,照片很快被河滩上的泥水浸湿。   战斗持续不到二十分钟,河滩上已倒下五十多名日军,一个腿软的日本兵被追到跟前,吓得丢下步枪和弹药,双手举起说着“统统的给你”,成了当天第一个俘虏。   随后,敌军开始混乱撤退,北面山坡的日军误以为突破口在南,调头支援时正撞上八路军伏兵。   河滩成了包围圈,枪声、爆炸声接连不断,八路军从两侧夹击,把炮车堵在谷口,辎重、骡马、人堆在一起,敌军进退不得。   等到太阳偏西,枪声渐停,敌人已溃不成军,草野清带着少数残兵狼狈逃出,只剩下十四人,河滩上的烟火味还没散去,地面布满弹壳与破碎装备。   村里民兵赶来协助收尸,掩埋烈士,韩震坐在一块大石上,用刺刀在石头边磨着刃口,低声数着,自己捅倒了几个。   侯英俊靠在槐树下,想点烟,但烟叶早已潮透,他摸了摸烟袋,嘴角动了动,没有说话,远处传来老乡的声音,有人挑着担子过来,筐里是热腾腾的玉米饼,还有几罐地瓜汤。   这场战斗被记入鲁中战史,名为葛庄伏击战,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庆功的锣鼓,战士们只在简短的命令中,继续往下一个阵地出发。   铮石回到掩体时,翻开笔记本,写下第一句:“他们的刺刀,在二十分钟里,改写了整场秋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华社——山东抗战纪事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