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已经崩溃了,直接破口大骂”——这不是营销号编的,是7月29日伦敦首映礼散场

森森视野 2025-07-30 20:14:08

“老外已经崩溃了,直接破口大骂”——这不是营销号编的,是7月29日伦敦首映礼散场口最真实的声音。一位头发花白的英国纪录片导演冲着镜头吼:“Why did we have to wait 88 years to see this?”他手里捏着擦泪的纸巾,另一手攥着1937年12月《泰晤士报》关于南京沦陷的旧报纸影印件。散场通道里,这样的哽咽声此起彼伏,连平时最爱挑刺的影评人也红着眼眶沉默离场。 电影开场前,没人想到一部137分钟的片子能把人钉在座位上像被子弹穿过。故事并不复杂:吉祥照相馆掌柜老周(刘昊然饰)原本只想守着祖传相机混口饭吃,日军进城后,他把相机藏进暗箱,用一张张照片记录屠杀、掠夺、焚烧,胶卷用完就用玻璃底片,玻璃碎了就用血在墙上画刻度。镜头里,每一张全家福背后都是下一秒被刺刀挑起的婴儿;每一次快门声后,都是一条命被夺走。导演申奥把摄影机架在照相馆二楼的小窗,观众透过取景框看到南京城从炊烟袅袅变成火海地狱,仿佛自己就是按下快门的共犯。 幕后更扎心。剧组在横店1:1搭出老城南三条街,烧掉30吨木材、2吨煤油,只为还原日军纵火后的焦糊味;美术指导李安然带着团队泡在档案馆三个月,把当年日军随军记者拍的4000多张照片洗印出来,一张张比对烧毁程度;演员王传君为演好被活埋的教书先生,在摄影棚里真埋到胸口,拍完直接缺氧送医。最震撼的是片尾字幕:所有照片素材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日本每日新闻社1937年12月-1938年2月的原始胶片,片方花了两年时间打官司才拿到授权,光律师函就攒了半米高。 为什么现在才拍?根本原因是有人一直在系统性抹除痕迹。日本文部科学省2024年新版历史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改成“南京事件”,死亡人数从“30万以上”删到“数万人”;APA酒店集团至今在客房里摆放否认大屠杀的书籍;NHK2025年3月的民调显示,仅34%的日本受访者“听说过”南京大屠杀。当记忆被一点点擦掉,电影就成了最后一块纪念碑。就像片中那句台词:“相机不会撒谎,但有人会。” 票房是最直接的反抗。7月25日上映当天排片仅11%,被同期好莱坞科幻片压到角落;三天后,观众用一张张电影票把排片抬到38%,截至7月30日15时,猫眼专业版显示累计票房破7亿,冲进年度前五。在东京新宿,华人留学生包场请日本同学看,散场时一个学东亚史的日本女生鞠躬道歉:“我们课本里真的没有这些。”在伦敦,影院把《南京照相馆》和《辛德勒的名单》做联映,海报上写着:“Double Bill: Two Cities, One Crime Against Humanity.” 电影最后十分钟没有配乐,只有老周孙女(杨恩又饰)把相机交给联合国档案官的实景录音。镜头扫过联合国总部大厅时,观众席爆发掌声——那是2024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中国代表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交南京大屠杀影像档案的真实画面。银幕内外的时间在这一刻重叠,坐在影院里的人会突然意识到:这不是历史,是进行时。 走出影院时,伦敦街头的雨下得很大。一个英国大爷把伞塞给身边的中国留学生:“替我还给南京。”没人知道伞最后有没有飘到长江边,但7月30日的豆瓣短评里,最高赞的那条写着:“今天没带伞,淋着雨回家,突然懂了老周说的‘照片淋不坏,记忆才会’。” 对此怎么看? 官媒信息来源: 新华社2025-07-29《:用影像档案敲响和平之钟》 央视新闻2025-07-30《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联动,单日参观破5万人次》 人民网2025-07-30《国家公祭网上线专题,全球网友可上传家族记忆》

0 阅读:1
森森视野

森森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