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集一战,东北军被红军打得大败,机枪手郎献民成了俘虏,他到了红军中依然满口“委

熹然说历史 2025-07-31 00:14:32

沙窝集一战,东北军被红军打得大败,机枪手郎献民成了俘虏,他到了红军中依然满口“委座”“少帅”“攘外必先安内”,红25军军长吴焕先和他谈了半天,三下两下郎献民就痛哭流涕,从此跟了共产党。 一个满口”委座”“少帅”的东北军机枪手,在战场上被俘后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可红25军军长吴焕先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让这个顽固分子痛哭流涕、投靠红军。这样的转变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类似的故事却真实上演。 郎献民这个人,在东北军里也算个角色。他打小就是个苦命人,山东农家出身,十八岁那年为了混口饭吃,应征入了东北军。别看他出身贫寒,但在军营里却是个出了名的”忠君爱国”分子,对张学良少帅那是言听计从,对蒋介石委员长更是奉若神明。 这家伙最大的本事就是摆弄机枪,枪法准得出奇,在连队里人送外号”神枪手老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被赶出了老家,郎献民跟着部队在关内四处漂泊,但他从来不抱怨,反而逢人就说”攘外必先安内,这是委座的英明决策”。 1935年夏,张学良任西北剿总总司令,16万东北军主力被蒋介石调至陕甘一带围剿红军。郎献民所在的115师也奉命出征,准备在剿匪战场上立功扬名。7月17日,在麻城黄土岗镇长岭岗村,东北军115师3个团向红军阵地发起进攻。 这一仗打得东北军颜面扫地。红25军采取迂回战术,以1个营正面攻击,吴焕先和徐海东亲率2个团从两翼包抄,仅用3个多小时就彻底打垮了装备精良的115师,俘虏达3700余人。郎献民这个机枪专家也成了俘虏,被五花大绑押往红军驻地。 到了红军营地,郎献民依然是那副死硬派的样子。红军给俘虏们讲政治课,他坐在最后排,双手抱胸,一脸不屑。当讲到抗日救国时,他忍不住大声反驳:“攘外必先安内!不先剿灭你们共匪,怎么能一致对外?这是委座的英明决策!” 红25军军长吴焕先是个28岁的年轻人,他没有像其他将军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亲自来到俘虏营,和俘虏们面对面交流。这让郎献民很意外,按照他在东北军的经验,这种级别的长官是不会直接接触俘虏的。 吴焕先的谈话方式也让郎献民摸不着头脑。这个红军军长不是高声训话,而是和蔼地跟大家聊天,问他们的家乡、家人,问他们为什么当兵。当问到郎献民时,他还是按照军人规范报告姓名军衔,但吴焕先接下来的问题让他愣住了:“你说自己是东北军,那你的家乡现在怎么样了?” 这一问戳到了郎献民的痛处。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四年了,东北还在日本人手里,他这个”东北军”其实早就有家回不得了。吴焕先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轻声唱起了一首歌:“张学良呀张学良,看你成了什么样?丢了东北和家乡,百姓心里好悲伤。” 这首歌如同重锤敲在郎献民心上。四年来,他跟着东北军在各地受白眼,听冷言,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却始终没见”攘外”的影子。日本人占了东北不说,现在又在华北步步进逼,可国军还在忙着打内战。 吴焕先继续说道:“你说攘外必先安内,可是这'内'到底是什么?是我们这些要抗日救国的人,还是那些投靠日本人的汉奸?东北沦陷四年了,委员长的'攘外'在哪里?” 郎献民想反驳,但却说不出话来。吴焕先出身地主家庭,为了革命把自家的田产都分给了农民,他告诉郎献民,红军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打仗,而是为了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番话彻底击垮了郎献民的心理防线。他想起了家乡的老母亲,想起了沦陷的东北,想起了这几年来的颠沛流离。一个农家子弟,为了活命参军,却糊里糊涂地成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工具,帮着当权者打击真正想抗日的人。 郎献民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军长,俺错了!俺一直以为你们是土匪,原来你们才是真正为老百姓打仗的!俺的家乡被日本人占了,俺却在这里帮着他们打自己人,俺对不起东北的父老乡亲啊!” 从那天起,郎献民彻底转变了。他主动要求加入红军,凭借过硬的军事技术很快成为红25军的机枪教官。短短两年时间,他从教官升到连长、营长,最后竟然当上了225团团长。红25军编制精简,最后只有223、224、225三个主力团,郎献民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担任团长,说明他的能力确实出众。 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听到这个消息,郎献民悲痛不已。这位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军长,没能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榆林桥战斗中,郎献民率领225团作为预备队投入战斗,为掩护战友撤退,他主动承担断后任务,最终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郎献民的转变并非孤例。红25军在长征中走出了97名开国将军,其中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这些曾经的俘虏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救中国,只有团结抗日才是民族的出路。 结语 一个顽固的”攘外必先安内”信徒,半天时间就被红军军长说服,这样的转变是真心实意还是权宜之计?郎献民后来的表现已经给出了答案。你觉得当年还有多少像郎献民这样的人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