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戴高乐”号碰上“山东”号,会师南海!究竟谁更胜一筹? 2024年底,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指挥官的一番话,给本就不平静的南海又添了一层迷雾。他高调宣称,正是因为法军航母的强大实力,才避免了与中国海军的潜在冲突。 这番言论听起来掷地有声,但剥开“实力威慑”这层外壳,事情的真相或许大不相同,这究竟是法兰西的实力展示,还是一次被中国海军无声震慑后的自我安慰? 要解开这场叙事对决,不妨先回到那次“相遇”的现场。当时,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编队正执行代号“克莱蒙梭-25”的远航任务,其意图十分明确: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在南海刷一刷存在感。 这支舰队穿越苏伊士运河,浩浩荡荡而来,甚至在进入南海前特意访问了菲律宾。谁知,舰队刚一进入吕宋海峡,中国军舰的影子就出现了。 而当法国人抵达菲律宾时,接下来的一幕更具戏剧性:周边海域出现了多达三四十艘中国舰艇,其中,“山东”号航母战斗群赫然在列,以一种近乎“围观”的姿态,静静地看着这支远道而来的舰队。 面对此情此景,法方指挥官的言论更像是一种为长途奔波寻找价值的叙事需要。毕竟,如此兴师动众,总要对外有个说得过去的交代。 细究法国海军近年来的表现,其“实力强大”的底气似乎并不那么足,在东地中海,法国军舰曾面对俄罗斯苏-35战机的低空掠过而毫无反应,在红海,面对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导弹,也不得不谨慎避让。 进一步看,这出“远洋大戏”的背后,是法国野心与现实能力的错位。法国试图在全球展示其影响力,尤其是在印太地区扮演一个关键角色。 正如一些分析指出的,法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主要是为了在战略上策应美国,拉拢区域内部分国家对华施压。 这种错位也体现在核心装备的对比上。就拿“戴高乐”号本身来说,这艘满载仅4万吨的中型航母,舰载机搭载量有限,只能携带约24架“阵风M”战斗机。 而“阵风”战机的实战效能,尤其是在与重型战斗机的对抗中,早已引来不少讨论,2019年印巴冲突期间,“阵风”的表现就未能完全打消外界的疑虑,其面对体系化对手时的短板不言自明。 反观中国海军,在这次“偶遇”中全程低调克制,没有警告,也没有驱离,只是用压倒性的兵力进行了一次安静的“围观”。 军事专家张军社的评价一针见血:“中国海军在南海的控制力无人能敌,这种低调的震慑才是真本事。”这种“不用动手,光是站在那里就足以说明一切”的姿态,恰恰是源于自信。 首先是动力系统的核心差距,“戴高乐”号为了控制成本,采用了两座源自核潜艇的K15反应堆,总输出功率仅7.6万马力,导致其最大航速只有27节,被戏称为“核动力心脏病”。 而中国的“山东”号虽为常规动力,但其蒸汽轮机能爆发出高达20万马力的澎湃动力,单舰动力就足以驱动近三艘“戴高乐”号。 其次是舰载机群的规模与代差。“山东”号超过6万吨的排水量,使其能够搭载36架歼-15T重型舰载机。 这种战机在雷达、航电系统和“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的加持下,性能本就比外贸版的歼-10C更为强悍。未来,随着歼-35隐形战机上舰,“山东”号的打击能力还将实现跨代式提升。 最后是整个舰队攻防体系的降维打击,“山东”号出航,身边簇拥的是055万吨大驱、052D神盾舰和054A/B型护卫舰,水下还有攻击型核潜艇护航,构成了一个控制范围超过1000公里的严密作战网络。 法国海军总共只有两艘“地平线”级神盾舰,其舰队整体的防空反导能力早已被中美甩开。甚至中国最新型的054B护卫舰都已“神盾化”,装备了小型相控阵雷达。 在这样的体系面前,“戴高乐”号的“阵风”机群恐怕连突破外围防空圈都极为困难,而歼-15机群则能轻松在防区外锁定对手。 中国海军敢于“围观”的底气,来自超过400艘舰艇的总规模和日益完善的作战体系。这使得“山东”号每次在南海的出动,都如同在自家后院一般从容。 这场南海上的“相遇”,与其说是军事对峙,不如说是一次生动的实力展示课,法国舰长口中的“实力”更像是一种外交辞令,而中国海军用沉默和阵势所表达的,才是冰冷而清晰的现实。 “戴高乐”号这艘2001年服役的老将,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其整体作战理念已显陈旧。 这次南海之行,更像是对一个正在远去的海洋时代的回望,而它所遇到的,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毋庸置疑的海上力量。 那么,你认为在未来的海权竞争中,除了先进的航母与舰艇,真正的“海上硬实力”,究竟还由哪些因素铸就?
法国“戴高乐”号碰上“山东”号,会师南海!究竟谁更胜一筹? 2024年底,法国“
军机Talk
2025-07-31 02:16:42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