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华国锋主席主动辞去所有职务,但是后来有人仍然不依不饶,甚至提出要法办

历史故事收集者 2025-07-31 08:50:11

1981年,华国锋主席主动辞去所有职务,但是后来有人仍然不依不饶,甚至提出要法办华主席的无理要求,叶剑英元帅大为震怒,说:“谁敢动国锋,连我一起吧!”

叶剑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树立了丰功伟绩,广为人知。然而,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时常自嘲地说:“人家说我是个历史人物,我算什么历史人物呀?”他也常对自己的子女们说:“我是一个打杂的,一切都听从党的,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叶剑英的一生充满了重要的历史时刻,他的决策和行动在许多关键时刻改变了历史的走向。1986年去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毛泽东曾送给他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些话表达了毛泽东对叶剑英谨慎、果敢和明断是非能力的高度评价。叶剑英素有“儒将”之称,因其深思熟虑、稳重果敢的性格特点,在许多关键历史事件中作出了深刻的决策。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上海政变,叶剑英立即通电反对蒋,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关键时刻,叶剑英知悉汪精卫和张发奎图谋诱骗贺龙、叶挺上庐山,并打算加以逮捕,从而阻挠南昌起义的进程。为了确保起义的顺利进行,他迅速下山与贺龙、叶挺商议对策,最终保障了起义的成功。 抗日战争时期,叶剑英“单刀赴会”,参加了蒋介石召集的全国参谋长会议,并且在会上勇敢地与蒋介石及其他军政人物展开辩论,有着“舌战群儒”的壮举。那时,面对蒋介石的强硬态度,叶剑英毫不退缩,勇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1981年的一个深秋,中南海内气氛凝重。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华国锋主动提出辞去自己的所有职务。但是后来有人仍然不依不饶,甚至提出要法办华主席的无理要求,叶剑英元帅大为震怒,说:“谁敢动国锋,连我一起吧!”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中,有一对相差24岁的革命同志,他们就是叶剑英和华国锋。1921年,当年轻的华国锋在山西交城呱呱坠地时,叶剑英已经以大总统随员的身份,在孙中山先生身边为北伐战争做准备。那时的叶剑英,不仅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军官,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风姿和才情在革命队伍中广受赞誉。 时光飞逝,1938年,年仅17岁的华国锋加入了抗日游击队。此时的叶剑英已是党内德高望重的领导人物。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叶剑英的名字对年轻的华国锋来说,就像一面光辉的旗帜。革命的浪潮把这两个年龄相差悬殊的同志推向了共同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华国锋来到了湖南这片红色的热土。从湘阴到湘潭,他一步步在基层工作中积累经验。特别是在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工作期间,华国锋表现出色。他撰写的三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 毛主席在路过湖南时,专门接见了华国锋。在他的带领下,湘潭的工作成效显著,成为了湖南省的标杆。毛主席对华国锋的评价很有特色,称他是"父母官"、"老实人",还特别指出"虽老实却不蠢"。

长征期间,当得知张国焘密令陈昌浩率领右路军南下的消息时,叶剑英果断行动,将这一情报及时报告给了毛泽东。这一举动为中央红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红军队伍的分裂,确保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按照原定计划北上。1967年夏,毛泽东在视察全国时对杨成武提起了此事,感慨地说道:“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局面。他救了党,救了红军,也救了我们这些人。” 在1948年春,党中央机关移至晋察冀解放区后,叶剑英被任命为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成为党内军事和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导者。他在这一岗位上,不仅着手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还精心制定与党中央战略大局相配合的教育方针。他主持组织了大量的教育工作,包括编写教材、发扬教学民主、训练干部,并且为部队和地方输送了大量的军政人才。 年底,叶剑英又被任命为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和市长,和彭真等同志一同推动了北平的和平解放。通过领导旧军队的改编及接管政府、学校、厂矿等各项工作,叶剑英为恢复社会秩序、建立人民政权、恢复生产、改善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此后,叶剑英又南下指挥解放广东和海南岛的战役,奠定了华南战场的最后胜利。 1979年初,叶剑英再次到广东休息,吴南生提出了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设立经济特区的建议,并在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吸引外资。叶剑英立刻表示支持。

0 阅读:1397

猜你喜欢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