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邓公欲重用一名开国大校,常州代表回答:“他已于1970年被枪毙了。”邓公大怒:“枪毙老红军,全国只有你们常州敢这么干。”
开国上将萧克在回忆录中深情提到一位为国献身的大校蔡铁根,表达了对这位革命烈士的无限哀思。蔡铁根于1958年担任南京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并在1955年授衔为大校。 蔡铁根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是前清贡士,父亲则从事商业活动。他自幼聪慧,14岁时从高小毕业,随即前往北平一家同乡经营的线麻庄做学徒。之后,他考入厦门大学,接受了新文化与新思想的熏陶。正值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年代,蔡铁根目睹了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百姓生活的疾苦,逐渐树立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坚定信念。他在回忆中写道:“看到这一切,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谁不感到愤恨?”由于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他被地方警察驱逐出校。 失学后的蔡铁根转向社会,成为《商学日报》的编辑,并计划北上投奔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然而,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同盟军迅速瓦解。几经辗转,蔡铁根于1936年冒险前往甘肃参加东北军,并在部队开赴“剿共”前线时试图联合30多名战友带枪投奔红军。行动不幸败露后,他被捕入狱。在“双十二”事变后的一个暴风雪之夜,他冒死逃出监狱,历经艰险最终到达庆阳,与红军汇合,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拉开序幕。同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蔡铁根随115师东渡黄河,投身敌后战场,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战士们穿着单薄破旧的军装,在雨中急行军,饥寒交迫之际,仍然不忘伏于湿地和山岩上待命,展现出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的斗志。
1977年的盛夏,北京正值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在一次重要的军事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翻开了面前的一沓文件。这些发黄的纸张中,有一封来自多年前的信件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位军事教育工作者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思考,字里行间透露着难得的远见卓识。 (后面邓小平全部改成邓公了) 这封信的作者叫蔡铁根。在谈到部队正规化建设时,他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其中特别提到,在借鉴苏联军事经验时要立足中国实际,不能盲目照搬照抬。这些建议放在当时来看非常超前,甚至可以说是刚好对上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 会议进行到关键时刻,邓公谈起了这封信。他对信中的观点表示认同,并有意重新启用这位军事教育专家。可就在这时,常州代表的一席话却让会场气氛骤然转冷。 "报告首长,蔡铁根同志已经......"常州代表支支吾吾,说话的声音越来越低,"他在1970年就被处决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会场中炸开。邓公闻言震怒,声色俱厉地指出:"枪毙老红军,全国只有你们常州敢这么干!"这句话掷地有声,道出了对这起冤案的愤慨。 一时间,会场鸦雀无声。这位为军队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开国大校,竟然在特殊时期期间含冤离世。更令人震惊的是,处决一位老红军的决定,居然是由地方司法机关做出的。 那些年,蔡铁根在常州留下了40本日记,记录着他对军队建设的思考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这些日记本应该是宝贵的军事理论研究资料,却在1969年被当作罪证,最终导致了这位老革命的悲剧性结局。
蔡铁根敢作敢为、言行利落的风格,使得早年在北平线麻发庄工作的时光备受店老板赞许。老板曾回忆,蔡铁根是一个意志坚强、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后生,这样的品质令人难忘。他在店铺工作期间一边积累生活经验,一边努力学习,凭借积蓄和兄长的支持进入北平中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 在厦门大学期间,蔡铁根感受到新文化思潮的洗礼,也目睹了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强烈的家国情怀。然而,因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他被迫中途离校,辗转成为《商学日报》编辑部主任,以维持生计。尽管生活艰难,蔡铁根始终保持对理想的追求。他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党组织信赖的骨干。他的上级和同志们评价他“工作积极,有魄力,说干就干”,而他的日记更是见证了他深入工作的态度。 蔡铁根的直率性格既是优点,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短板”。他嫉恶如仇,遇到不平之事必定直言相谏。然而,他的坦率却让部分同志感到不适,甚至在工作中引发了误解。他坦言自己的处事方式直截了当,但也反思过不够注重方式方法的问题。他曾说:“错了就是错了,应该接受批评,方式不能成为打折扣的借口。” 在军队正规化建设的过程中,蔡铁根根据苏联经验,提出条令必须以实践为导向,服务于未来战争需要。这一观点前瞻性极强,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尤为超前。他曾致信中央提出自己的看法,信中指出,军队训练教育的核心在于适应战争实践。这一主张,后来被概括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基础。 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他被追认为烈士,恢复党籍和军籍。蔡铁根的骨灰盒虽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但里面仅存与他平反相关的文件和一副他生前的老花镜,这无不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