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天,有人问张爱玲对未来的打算。张爱玲沉默许久后,说:“人民装那样呆板的衣服,我是不会穿的。”
张爱玲出生在1920年的上海,家里背景显赫,父亲是清朝官员后代,母亲来自海军家族。她从小就聪明,早早接触古诗词,七岁写出第一部小说。父母离婚后,她跟父亲生活,继母带来不少家庭矛盾。她上中学时,转到教会学校,学英语和文学。1939年考上香港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可1941年香港被占,她只好回上海。那时候,她开始认真写作,1943年发表几篇短篇小说,很快就出名了,成为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讲都市生活和人性纠葛,读者特别喜欢。 她23岁嫁给胡兰成,后者因为战时行为备受争议,婚姻只维持三年就结束了。这段经历给她带来社会压力,她从来不解释。1949年后,文学界风向变了,她试着写新主题的故事,像《十八春》,讲一对恋人分离后重逢,书一出就火了。还有《小艾》,写一个婢女从旧时代苦难中走出来。她参加了上海文艺代表大会,穿灰色旗袍坐在后排,周围人多穿中山装或列宁服。她还随团去苏北乡村体验土地改革,两个月下来,她觉得写不出那种宏大英雄叙事。 1951年春天,张爱玲和弟弟最后见面,弟弟问她未来计划,她想了半天,说出那句关于呆板衣服的话。这反映了她对统一着装的抗拒,也透露出她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她从小就注重个人表达,衣服对她来说是种无声语言。她早年对左翼文学不感兴趣,觉得不熟悉底层生活,就不写。她更喜欢传统中国文化,对五四运动有独特看法。这句话不是随意说的,而是她观察时代后的结论。她看到文艺界越来越强调趋同,个人空间被挤压。 那时候,很多知识分子面临选择,张爱玲犹豫过,但最终决定不妥协。她拒绝了挽留,以继续香港大学学业为由,申请离开。办理出境时,她穿花布旗袍,去派出所递材料,过程顺利。她只带简单行李,包括儿时藤镯,没带小说手稿。她和姑姑约定断绝联系,避免牵连,把家族相册留给姑姑保存。1952年7月,她坐火车到深圳边境,过海关时被认出是作家,她含糊回应。 过罗湖桥后,她到了香港,开始新生活。为美国新闻处工作,写小说如《秧歌》和《赤地之恋》,讲乡村饥荒和土地变动。1955年移居美国,次年嫁给赖雅,后者1967年去世。她在美国当驻校作家,翻译中国古典作品,如《海上花列传》。晚年隐居洛杉矶,生活低调。1995年,她在公寓去世,享年74岁。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转折,从上海名媛到海外隐士,她的决定影响深远。那句关于衣服的话,成了她个性的象征。她作品里的人性描写,到现在还打动人。她的选择提醒大家,时代变迁中,保持自我不容易。她早年家世显赫,却经历家庭破碎,写作成了她的支柱。她对胡兰成的婚姻,虽然短暂,却让她承受指责,她从不辩解,显示出她的韧性。 在香港和美国,她继续创作,作品风格没变,依然细腻深刻。她翻译古典小说,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晚年她减少社交,专注写作,直到去世。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自由有时需要付出代价。她那句话,不只是对衣服的挑剔,更是拒绝从众的心态。在那个年代,很多作家选择留下,她却走了,保住了创作空间。 张爱玲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她的小说被拍成电影,读者一代代传阅。她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让她的文字有独特韵味。她拒绝写不熟悉的主题,显示出她的诚实。她的离开,避免了更多麻烦,让她能自由写作。她的经历,像一面镜子,映出时代对个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