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德国商人在海里捞出67000多件唐朝文物,我国想出钱买回,他却开出3亿天价,就在我国犹豫之时,这个德国人竟收了3200万美金,就把所有文物打包卖给了新加坡。 蒂尔曼·瓦尔特方出生在德国汉堡,1956年左右。他学的是机械工程,毕业后干起了建筑材料生意,专攻混凝土生产和管理。到90年代,他把生意做到印尼,在当地开厂,负责运营和协调员工。那时候,他开始对海洋勘探感兴趣,1994年就投入水下项目的研究。 1996年,瓦尔特方成立了海底探索公司,先在德国注册,后来在新西兰设分支。这家公司专注海上打捞,混着商业和历史物品回收。他领导团队,用拖网和吸泥设备,从爪哇岛附近海域挖出一艘10世纪沉船,捞起几千件青铜器和陶瓷。这些东西清理后存起来,标志着他正式进军大型历史打捞。 在贝尔廷沉船前,瓦尔特方还管过1997年的印坦沉船项目。那艘船在爪哇海域,属于10世纪遗存。他的团队取出瓷器和金属制品,总量上千件。尽管方式偏商业,引发记录完整性的质疑,但他继续推进类似任务,与当地机构合作,分享收益。 瓦尔特方强调效率,用潜水员和机械工具加速过程。他还卷入法律纠纷,2004年和前代理人打官司,争文物销售佣金,最后通过法院解决。除了打捞,他注重后期处理,回收物在设施中脱盐修复。多年来,他把部分发现捐给博物馆,比如2018年捐巴考沉船陶瓷给中国湖南省博物馆。 瓦尔特方继续经营公司,参与东南亚海域勘探,积累船难遗址经验。他的做法常被批评为商业优先,忽略学术标准,但也有人认可他防止了进一步盗掘。总之,他从工程师转行成海洋探索者,项目多集中在印尼周边。 1998年,印尼渔民在贝尔廷岛附近浅水区捞海参时,碰上海底异常物体。他们用简单工具捞起几件陶瓷碎片,带回岸上卖掉。消息传开,到了瓦尔特方在印尼的混凝土厂。他听了员工转述,决定介入,联系印尼当局申请许可,组建潜水员和工程师队伍,租船配声纳和照明设备。 团队先在婆罗洲周边搜索。船停在坐标点,潜水员下到17米深的海水,用探测器扫描珊瑚间隙。几周只收零星碎片,没大进展。瓦尔特方查看日志,指示扩大范围,增加下水次数。同年晚些时候,声纳捕捉到贝尔廷岛西北的不规则轮廓,确认后看到船体残骸嵌入黑色珊瑚礁,木结构用绳索固定。 挖掘分两季,第一季由考古学家领导,但管理问题换人。第二季用真空吸管和筛分系统,提取物品。过程数月,回收约60000件陶瓷,多为长沙窑碗碟瓶罐。有些刻汉字或阿拉伯图案。还有金银器和铜镜,这些铜镜过去只在文献中见过。 专家检验船木,确认9世纪阿拉伯帆船,用西非木材建,长18米。很可能从中国扬州出发,经东南亚去中东。瓦尔特方请印尼和中国研究人员查看,他们比对纹饰,指出对中国贸易史的价值,提出收购意向。 瓦尔特方拒无偿移交,开出4000万美元价码,盖打捞和许可成本。中国代表磋商,但价格高导致延迟。内部分歧大,有人觉得太贵,有人担心商业打捞的合法性。瓦尔特方没让步,转向新加坡机构谈判,最终3200万美元成交,物品打包运出。 这个价格当时折合人民币约3亿,中国犹豫时机会溜走。瓦尔特方坚持商业逻辑,说这是补偿风险。新加坡买下后,文物完整保存,避免散卖。但批评者说,这种方式鼓励盗掘,损失考古数据。 文物到新加坡,存亚洲文明博物馆库房。工作人员用控温设备脱盐修复,历时几年。2005年,新加坡政府通过基金购入,总3200万美元。部分物品在展厅陈列,包括金杯和彩绘瓷碗。 2011年,举办“沉船:唐代珍宝与季风”展览,原计划在美国史密森学会,但考古界反对商业打捞,取消。后来在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开幕,展示船模和陶瓷,吸引数万观众。展览有互动区,演示贸易路线。 2014到2015年,文物去加拿大阿迦汗博物馆,以“失落的阿拉伯帆船”主题巡展。2017年在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展出,标题“海的秘密:唐代沉船与早期亚洲贸易”,展期几个月,伴讲座讨论船难背景。 新加坡与阿曼合作,根据船体建复制船“马斯喀特宝石号”。2010年,从阿曼启航,穿越印度洋到新加坡,停靠港口交流。船装现代导航,但外观仿古。 2020年,纪念中新建交30周年,新加坡选168件文物,在上海博物馆展示。观众观看瓷器,了解贸易史。尽管争议,文物通过展览传播知识。 瓦尔特方交易后,继续海底探索公司,参与巴考沉船等项目。他出席论坛,回应批评,说打捞避免破坏。但考古界指责他商业化像海盗,忽略伦理。晚年,他活跃于海洋遗产领域,偶尔捐物品,支持收藏。
1998年,德国商人在海里捞出67000多件唐朝文物,我国想出钱买回,他却开出3
小史论过去
2025-07-31 19:16: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