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病逝,临终前,她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你记着,我死以后,无

混沌于浮云 2025-07-31 19:16:36

1982年,河北老太太病逝,临终前,她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你记着,我死以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说出去。" 河北兴隆县五指山区,一个叫张翠萍的女人1912年出生在那儿,从小就是农民家的孩子,祖上几代都靠山地讨生活。她长大后嫁给当地农民朱殿昆,俩人过着典型的山里日子,她因为干活快准狠,人称麻利嫂。三十年代末,日本侵略开始后,她和丈夫暗中加入抗日队伍。朱殿昆当上地下交通员,负责传情报,她在家帮忙,给战士们洗衣做饭,修补东西。 她家成了游击队和工作人员的落脚点,她常替丈夫送信或藏物资。1943年那会儿,她怀孕七八个月,还主动带队突围。丈夫不在,她熟悉地形,就领着部队走小路。路上翻山越岭,她挺着肚子在前头带路,战士们跟在后头。到了一个叫大石崖的地方,没路可走,她让战士解绑腿连成绳,自己先爬上去固定好,再扔下来让大家爬。 爬完崖,部队脱险,她在冰上早产生下儿子。战士们帮她挡风,用衣服裹孩子,抬着她到村子。李运昌给她儿子取名冰儿。她丈夫朱殿昆是中共党员,继续干交通员工作,到1945年被日军抓获,吞下情报后牺牲。战后,她带着儿子搬到北营房荒地沟村,日子苦,从不提过去的事。 她教育儿子自力更生,从没想过要回借给部队的粮食。那些年,她借出7000多斤粮食,全记在借条上。她一直低调,儿子朱海清长大后娶妻生子,也不知道母亲的经历,直到她临终才说。 1982年春天,张翠萍在兴隆县北营房镇荒地沟村病逝。她临终前反复叮嘱儿子朱海清,死后无论发现什么,都别说出去。村干部和乡亲帮料理后事时,在衣柜底下找到个小木匣子,没锁没扣,只能用斧头劈开。里面没金银,是张旧画图裹在牛皮里,还有一摞借条,总共7000多斤粮食,全是借给八路军的。 儿子朱海清解释,这些是母亲 wartime 借给部队的。她从1943年开始帮部队,那年李运昌带300多人被日伪军7000人围堵。部队要转移到五凤楼安全区,丈夫朱殿昆不在,她自告奋勇带路。尽管怀孕,她坚持上路,带绳子领队钻沟爬坡。 几个小时后到大石崖,她让战士解绑腿接绳,自己爬上崖顶,固定好扔下来。战士分成队,抓绳爬上去,甩掉追兵。下到黑河谷冰川,她早产,战士围圈挡风,她咬断脐带。战士脱衣裹母子,用木棍搭担架抬到村子。李运昌取名冰儿,托付给老乡。 这些借条是李运昌每次借粮时写的,张翠萍从没要回。她叮嘱儿子别说出去,是不想邀功,觉得那是自愿的事。儿子答应后,她才安心走。乡亲建议,朱海清把借条烧了,随母亲而去。 她借粮的事从没张扬,部队缺粮她就送,从不计较。那些借条堆成摞,记录着她一点点攒下的贡献。临终叮嘱,反映出她对过去的态度:做了就做了,别拿出来说。儿子发现后,明白母亲为什么藏那么深。 这事让村里人感慨,普通人怎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1943年突围,她挺孕肚带路,战士们靠那绳子翻崖脱险。她生孩子后,继续藏身避敌,从不敢用冰儿这名。丈夫牺牲后,她独自拉扯孩子,搬家时啥都没有。 她教育后代接着做好事,别吹嘘。借条烧掉,秘密本该随她去,但李运昌一直找人。这叮嘱背后,是对低调的坚持,还是对乱世的余悸? 张翠萍走后,儿子朱海清遵嘱,没找政府麻烦。那些借条烧掉,秘密本该结束。但李运昌从1949年起就找人,当上热河省委书记时,托兴隆县委书记王佐民寻麻利嫂母子。因不知真名,找起来难。王佐民调走,事传给下一任,县委班子间传了几十年。 八十年代中,李运昌七十多岁,又找承德地区行署副专员赵锡廷和党史办主任李景珍帮忙。1985年,李景珍委托兴隆县党史办副主任佟靖功。佟靖功花两年,查村户籍和工厂记录,1987年9月找到平安堡铁厂工人朱海清,就是冰儿。 1988年4月,李运昌80岁,赶到兴隆见朱海清,45年后重逢。俩人聊起过去,李运昌愧疚当年事,张翠萍的故事传开,感动承德、河北甚至全国。朱海清继续低调生活,没要奖励。 这事显示,贡献不求回报,但总有人记得。张翠萍的低调,让人想普通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李运昌的坚持,体现对恩情的重视。故事结束,她的事迹成激励。 她儿子朱海清在厂里干活,过着平常日子。重逢后,故事传播,很多人知道麻利嫂。张翠萍的借条虽烧了,但精神留下来。丈夫朱殿昆牺牲,没留下情报给敌。 战后搬家,她从头开始,教儿子实诚做人。党史工作者找人过程,反映出对历史的重视。佟靖功走访多村,翻旧档,才锁定人。 结局是重逢和传播,张翠萍的事迹成正面例子,显示民众支持的作用。李运昌晚年见人,圆了心愿。朱海清没变,继承母亲低调。

0 阅读: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