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2019年,日本的芯片专家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来

古木过去 2025-08-01 10:14:27

“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2019年,日本的芯片专家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来到中国,结果公开向美国“宣战”?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恩怨? 这个专家名叫坂本幸雄,他年轻时是个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孩子,对各种电器感兴趣,从小爱拆家里收音机、电视机。父母不但没阻拦,还帮他找来零部件。 长大后,他选择了电子工程,毕业后去了德州仪器的日本分公司。一开始是最基层的销售,别人拉关系,他却喜欢琢磨客户都需要什么芯片,专盯市场里没人注意的技术细节。 凭着这股劲头,他很快爬上了管理层。当时他能清楚察觉到,美国公司虽然抢日本技术赚钱,却对日本本土企业充满防备和限制。这让他越来越心里不平衡,也激发了想要改变局面的念头。 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几家经营不好的芯片企业合并成了尔必达,他临危受命。 那时候韩国三星在美国支持下气势如虹,芯片价格跌得离谱,尔必达快发不出工资,连买先进设备的钱都拿不出。 坂本幸雄把自家房子都抵押了,东奔西跑筹钱,就为了技术突破。白天他带队做实验,晚上还在琢磨方案,睡觉成了一种奢侈。 终于公司研发的DRAM芯片过了苹果的严格检测,一下子接到了大订单,公司市值一路上涨。 坂本幸雄以为日本芯片业的春天要来了,但就在这关键时刻,美国镁光等企业趁机出手,先是市场联手压价,尔必达客户变卦断货,债务压得公司喘不过气。 日本政府拨的钱根本不够用,他又跑到美国谈合作,美国对方先答应投资,最后却反手一刀,把公司低价收走。坂本幸雄看着工厂被逐渐清空,那股耻辱感和无力感,他很久都挥之不去。 日本芯片产业的溃败,其实是全球技术领域大国博弈缩影。就像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一样,一旦在关键领域领先美国,下场不是被制裁就是被收购。 坂本幸雄经历了这一切,因为太懂技术,他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被“卡脖子”。 尔必达败退后,坂本幸雄本可以退休,但在2018年,中国深圳一家公司找他,说中国芯片行业正被层层封锁,需要他加入,打破技术垄断。 他没立刻答应,反复思量后决定再拼一回。这一年他已经70多岁,还带着18个老部下,带着厚厚一摞技术资料,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加入紫光集团后,坂本幸雄的工作强度一如既往。他带着工程师们实行三班倒,几乎全天候盯在实验室。年轻员工觉得他要求太高,他不多解释,直接上阵,每一步都亲自示范。 失误太大时他不发火,但自己花几个小时调整设备、改图纸,所有人都能看出,他把全部人生经验都注进了中国芯片研发里。 不过三个月,他们就攻下了22纳米DRAM的瓶颈,这让中国芯片圈看到了新的可能。庆祝的时候,他没去参加,而是在工厂和年轻人讨论怎么让良品率再提升。 他不是那种爱夸奖的前辈,而是随时提要求:“要跑得比别人还快。”在食堂他时不时会和年轻人抢吃食,凌晨常能看到他办公室灯还亮着。 大家都觉得他的狠劲儿、拼劲和真实对行业的信心,都让人佩服。 坂本幸雄觉得,他的经历也不该只属于日本工程师。他曾说他希望技术能传下去,不管最后技术属于哪里,总有人敢于和“天花板”一较高下。 长江存储的数据占到全球15%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外人想象中那样兴奋,而是淡淡地和女儿聊起实验室旁边种的向日葵。 坂本幸雄最终没能等到中国芯片全面突破。但他给中国芯片产业种下了种子。有人说他是为了金钱,有人管这叫复仇。 实际上,无论外界标签是什么,他确实用尽了力气,在一个重压下、被围堵的时候,选择了重新站起来,和新的团队一起冲到技术最前沿。 他最后卧病在床时,手里还攥着写着公式的纸。他的去世让很多中国工程师触动很大,他们记得的不只是他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不服输的劲头。 在技术领域,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挑战极限的人。坂本幸雄的选择,既有个人的执念,也有技术人最后的自尊。他的经历告诉所有人,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守住初心,坚持到底。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