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地理与与旅游学院暑假社会实践】——探寻非遗传承,舞动龙灯扛阁

博速搞笑 2025-08-01 10:41:49

秦岭笑谈[超话]【地理与与旅游学院暑假社会实践】——探寻非遗传承,舞动龙灯扛阁 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三下乡

2025年7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队”临沂分队来到河东区三官庙村,聚焦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扛阁”。队员通过向村民发放问卷、访谈村委书记、实地拍摄记录等方式,深入挖掘这一传统舞蹈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传承现状,感受非遗技艺背后的匠心与不易。

三官庙村:问卷里的非遗认知

7月26日上午,实践队员抵达三官庙村。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摇着蒲扇闲谈,孩子们追逐嬉戏,远处传来隐约的锣鼓声,为这座古朴的村落增添了几分活力。队员们分组行动,手持问卷走向村民。

“您好,我们是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想了解一下您对龙灯扛阁的看法,能耽误您几分钟吗?”实践队员微笑着向一位正在休憩的村民爷爷递上问卷。爷爷接过笔,眼中闪过一丝自豪:“龙灯扛阁可是咱村的宝贝!小时候跟着大人学舞龙,那场面热闹得很。”问卷中,不少村民提到对龙灯扛阁的深厚情感,但也有人坦言:“现在的年轻人更爱玩手机,愿意学的人少了。”

村委访谈:探寻龙灯扛阁的发展脉络

下午,实践队来到三官庙社区村委,访谈龙灯扛阁负责人、村委书记杨贯秋老师。办公室里墙上挂满了龙灯扛阁的演出照片和获奖证书,杨老师热情地招呼队员们落座,打开话匣子:“龙灯扛阁在咱村祖祖辈辈相传,早年间逢年过节必登场,龙身灵动、阁上人物栩栩如生 。”从杨老师的介绍中实践队员了解到,龙灯扛阁起源于清代,最初是求风调雨顺的祭祀舞蹈,最终演变为民俗表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临沂文化名片。

谈到传承困境,杨老师眉头微皱:“现在愿意学扛阁舞蹈的孩子少了,一是怕吃苦,二是家长担心安全。”但他随即又展露笑容,“去年我们和学校合作开了兴趣班,十几个孩子报名,算是个好开头。”队员们注意到,桌上放着一摞设计图,杨老师解释:“这是新编的简化动作,想吸引更多年轻人试试。”

手艺工坊:一竹一纸间的匠心

访谈结束后,杨老师带队员们来到村里的龙灯制作工坊。工坊内,几位老人正埋头扎制龙灯骨架,细竹条在他们手中弯折缠绕,逐渐成形。队员试着拿起一根竹条,却发现看似轻盈的材料需要极大的巧劲才能固定。一位老师傅手持竹篾,熟练弯折、编织,讲解道:“龙身骨架选结实竹子,晾干打磨后弯折,衔接处得处理好,不然不灵动。编好糊彩纸、绘龙鳞,装饰龙须、龙角,一条龙才算成。”

“现在能用3D打印做龙头吗?”队员好奇地问。赵师傅摇摇头:“机器做的少了灵气。咱这龙灯,舞起来得‘活’才行!”工坊角落里,堆着几套破损的龙灯,赵师傅抚摸着它们说:“这些跟了我们十几年,修修补补还能用。老祖宗的手艺,舍不得丢。”

队员们提问,杨老师耐心解答,从表演形式演变到道具制作细节。问到未来,他眼中燃起希望:“想借非遗东风推广,结合旅游搞民俗体验,网络宣传让更多人知晓 。”这次实践,让队员们系统了解龙灯扛阁的发展历史、困境与愿景,看到村委守护非遗的决心。

传承思索:龙灯扛阁的未来之路

调研归来,队员们整理资料,思绪万千。龙灯扛阁在三官庙村有深厚根基,从村民、村委到老师傅,构成传承生态,但也面临年轻传承断层、宣传局限等困境。不过,村委探索的路径、年轻人的创新想法,为未来提供可能。

此次临沂之行,实践队从问卷数据、口述历史、亲身体验中拼凑出龙灯扛阁的传承图景。那些竹条上的指纹、族谱里的墨迹、表演者的汗水,无一不诉说着非遗的鲜活与沉重。实践队员相信,收集的资料与感受,将成后续研究基石,期待助力龙灯扛阁在新时代更好传承,让这份非遗魅力持续闪耀,文化火种永续传递。

0 阅读:0
博速搞笑

博速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