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减持凶猛,牛市要“凉”?7月的A股收官之战略显惨淡,然而,从整体上看,7月的

湖贵籽 2025-08-01 11:25:23

7月减持凶猛,牛市要“凉”?

7月的A股收官之战略显惨淡,然而,从整体上看,7月的三大股指却是全线飘红、涨势喜人。尤其是创业板指,更是以8.14%的涨幅后来居上,单从指数表现而言,完全是一幅牛市正酣的火热景象。可令人无奈的是,大量投资者在这个月里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此时,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大股东们的举动:7月份,竟然有400多家公司的大股东开启了疯狂套现模式,涉及的减持股东超800位次,电子、医药、新材料等此前涨势一片向好、活跃非凡的板块,更是成为了减持的“重灾区”。如此情形之下,不禁让人想问:牛市还能持续下去吗?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件事呀,还真得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

减持凶猛,背后是谁在卖?

在这波来势汹汹的减持潮中,有两大“主力”不容忽视。其一便是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其二则是前期早已潜伏其中的创投基金。就拿华业香料来说,其控股股东一下子就套现了6600万元,毕竟股价在年内已经上涨了50%,如此诱人的收益,确实很难让人不心动。而创投机构的批量退出则更算不上意外了。要知道,很多基金本身就存在“投资 - 退出 - 再循环”的刚性需求,特别是那些早早布局在医药、电子等前期热门赛道的机构,趁着股价处于高位时兑现收益,这完全就是常规操作。从过往的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市场迎来回暖之后,创投减持几乎都会成为一种“标配”,就像2020年科创板的解禁潮,也是同样的情况。

为什么大股东越涨越卖?

从表面上看,大股东作为公司的“内部人”,他们的减持行为似乎是在传递一种看空公司的信号。但实际上,其背后的动机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有些股东确实是出于优化资产配置的需要,比如想要分散风险;有些则可能是因为质押压力得到了缓解,从而选择主动降杠杆;还有些或许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财务需求,像是购置房产或者偿还债务等。就好比过去的几年里,不少民企大股东在股价处于低位时,不得不通过质押融资来解燃眉之急,而如今股价回升了,他们选择减持补仓或者降低质押率,这其实反而是在化解风险。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部分公司存在估值虚高的情况,使得股东趁机套现。所以对于这种现象,需要针对每个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减持常态化,牛市就会崩?未必!但绝对影响到牛市的进程。

A股在过去的这些年里,确实多次被减持潮所“困扰”,但这一次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当前的市场总市值已经超过了100万亿,按照公告价估算,单月几百亿的减持规模,对于整体市场的流动性而言,冲击是相对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注册制的不断推进以及退市机制的日益完善,市场扩容后的“池子”变得足够大,买卖双方的力量也正逐渐趋于平衡。就如同港股市场一样,大股东的增减持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常态,关键还是要看公司的质地如何。以腾讯为例,其大股东Prosus常年都在减持,可腾讯的股价却依旧颇具韧性。由此可见,A股未来也很可能会走向这样一个阶段:那些质地优良的好公司,即便有减持行为,也会被市场所承接;而那些业绩不佳的差公司,减持则会加速它们被市场淘汰的进程。

监管不能缺位,规则仍需打磨

当然了,如果对减持行为放任不管,很可能会动摇市场信心。我们无需刻意去掩饰大股东减持给市场带来的冲击。目前现有的监管框架,比如预披露制度、减持比例限制等,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清仓式减持”,但对于那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持续减持行为,约束还是有所不足的。未来,或许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比如说,对于解禁期满后连续减持的公司,要求其同步披露资金的具体用途;对于估值明显与行业偏离的公司,设置更为严格的减持条件。同时,还要加强事后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那些“配合概念炒作掩护减持”等灰色操作。

牛市从来都不是仅仅依靠股东锁仓就能支撑起来的,股东的减持行为确实会对市场信心产生影响,但关键因素还是要看经济的基本面以及企业的盈利状况。只要经济复苏能够持续发力、企业的赚钱能力保持在线,那么适度的减持反而可以看作是市场活跃度的一种体现。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我们很想给大家加油打气,也相信这些减持行为从整体上看,并不足以影响市场的大方向,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如此疯狂的减持确实会对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从长远来看,只有当市场的牛市氛围真正被调动起来,这点减持带来的影响自然也就微不足道了,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才能营造出这种牛市氛围呢?

0 阅读:7
湖贵籽

湖贵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