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让30万个家庭失去希望,本被判为无期徒刑的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却因在狱中“表现良好”,五年间获三次减刑,2027年竟有望出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然而十多年过去,如今社会却再次陷入愤怒与疑问之中,因为这位曾让成千上万个家庭陷入梦魇的企业家,因“在狱中表现良好”,已在五年时间里连续获得三次减刑,并有可能在2027年提前出狱。 这一消息传出后,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愤怒,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那些排着队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孩子,那些抱着病历单在电视上哭诉的家长,那些为孩子后续治疗四处筹钱的家庭,并没有从灾难中走出。 他们没有减轻过痛苦,也没有换来公正的救赎。而那个亲手签下决定,在企业内部纵容乃至推动以次充好、掺入三聚氰胺来“提升蛋白质含量”的关键人物,却似乎可以通过几份“改造表现”轻松走出监狱。 曾经田文华的名字在商界一度代表着成功,她出身贫寒,却凭借自身努力,从地方农校一步步走上企业领导岗位,三鹿集团也在她的主导下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领军企业。 为了在检测中达到蛋白质标准,同时压低成本,厂商选择在奶粉中非法添加一种叫作三聚氰胺的化学原料,这种原本用于工业的物质,在婴儿体内会造成肾脏损伤,严重者甚至导致肾衰竭、死亡。 事实上,早在事件爆发前,就曾有医院陆续报告类似“肾结石婴儿”的病例,但由于缺乏系统调查,以及人们对品牌的信任,问题始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直到2008年甘肃、湖南等多地出现大批婴幼儿集体患病,舆论才开始聚焦这一异常现象,国家相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并最终锁定三鹿奶粉为共同因素,检测结果显示,其中的三聚氰胺含量远超正常值,甚至高出标准上百倍。 事发之后,三鹿集团被勒令停产整顿,田文华于2008年底被刑拘,随后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公众对此判决普遍认可,认为这一结果体现了法律对恶性食品安全案件的零容忍态度。 但谁也未曾预料,短短几年后田文华竟陆续获得减刑,2011年起,法院先后三次依据“改造积极”、“立功表现”等理由为其减刑,刑期从无期变为有期,服刑期也逐渐缩短至最早2027年结束。 对许多家庭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司法判决的转折,更像是正义被打了折扣,尽管减刑制度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鼓励犯人改过自新,但当这个制度用在一个造成全国性健康危机的主犯身上时,其适用的“合理性”就备受质疑。 人们无法理解,一个曾让无数家庭失去希望、孩子承受终身病痛的人,仅仅因为在监狱里劳动、服从管理、参与活动就可以换来自由,而那些一生都要面对疾病和心理阴影的受害者,却没有任何一条路可以“减刑”或重启。 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部分家庭正在为孩子的透析费用奔波,有些孩子因为早年肾功能受损,生长发育严重滞后,生活无法自理,有些家庭甚至早已因为治疗而债台高筑。 人们普遍认为,像三鹿事件这样的特例,不应简单套用普通刑事减刑的尺度,这不仅是对个案中受害者权益的保护,更是对未来企业道德与法律震慑力的考验。 如果社会传达出一种信息,哪怕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灾难,只要入狱后表现好,就仍有机会重新获得自由,那对于那些可能铤而走险的企业高管而言,法律的震慑力是否会打上折扣? 三鹿事件的余波不只是那一罐罐有毒奶粉所造成的病患,而是一场关于食品安全、法律权威和社会信任的持久考验。 这场考验仍在继续。如今的社会不缺法律条文,但却在一次次类似事件中暴露出程序与正义之间的落差,田文华的出狱,也许合法,但是否合理,社会自有评判。 这段历史早已写进了中国食品安全的黑皮书,但它的教训不能被时间冲淡,如果真正希望杜绝下一个“田文华”,就不能让“减刑”成为她悄然抽身的出路。 三十万个家庭的眼泪,不该随着一纸减刑通知书而消失不见,真正的公平,不应该让受害者承担全部的痛苦。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2008年,让30万个家庭失去希望,本被判为无期徒刑的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却因
历史趣闻星
2025-08-01 12:01: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