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老山前线,实习军官黄登平正在站岗放哨。突然,他发现浓雾中闪过十几个人影,警觉的他马上告知战友,可大家都说他看花眼了,没有放在心上,无奈的黄登平和另外一个战士扛了一箱手榴弹,独自下了阵地。 在那片边境山地,雾气常常遮天蔽日,谁能想到一个年轻军官的眼神,会牵出一场关乎阵地安全的较量? 老山地区作为中越边境的关键地带,地形复杂,山高林密,1984年时正处于防御作战阶段,我军部队在这里坚守领土,面对越方不时派出的小股力量进行袭扰。这些袭扰部队往往携带无线电设备和破坏工具,目标直指我军指挥系统和补给线路,意图通过零星行动削弱我方实力。 那年春天,老山前线气氛紧张,我军通过轮战方式维持阵地稳定,黄登平作为刚从军校毕业的见习参谋,被派到这里积累实战经验。他到任后,很快就融入部队日常,参与巡逻和阵地加固工作,体现出对保卫国家领土的坚定责任感。 黄登平的经历源于他主动请缨的任务。那时,上级为了应对越方特工的渗透,决定在主峰附近设置潜伏点,选派小分队监视敌情。黄登平听说后,主动站出来表示愿意承担,他强调自己会小心行事,确保完成使命。这种精神打动了领导,最终批准他带领战士前往高地。到达后,他们轮流值班,保持高度警惕。正是这种日常坚持,为后续事件奠定了基础。 事件发生在4月的一个凌晨,当时雾气浓重,能见度低,黄登平在哨位上发现异常影子闪过。他及时向战友通报,但大家没看到类似迹象,认为可能是错觉。没有得到重视后,黄登平决定自行处理,他和一名战士带上手榴弹箱,下到阵地下方查探。途中,他们向可疑方向射击试探,很快发现地面血迹,顺着痕迹找到一个石缝洞穴。确认里面有敌情后,他们投掷手榴弹,爆炸后检查发现十五名越方特工被击毙。这些人装备精良,携带爆破物品,本计划袭击我军后方。 这一行动直接挫败了越方的渗透企图,保住了团部安全。如果没有黄登平的坚持,后果难以预料。上级很快认可战果,记集体一等功,黄登平个人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的事迹在军中流传开来,成为激励官兵的典型例子。回顾老山轮战,我军从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主峰开始,到后续防御阶段,各军区部队轮流上阵,累计投入大量兵力,击退越方多次反扑。黄登平的故事就是其中一环,展现了基层官兵在复杂环境下的机敏和担当。 老山战役的背景是中越边境冲突的延续,那时越方不甘失败,频繁使用特工战术,我军则通过加强警戒和情报工作予以反制。黄登平的发现并非偶然,他先前在阵地附近巡视时,就注意到了无名高地上的敌方标志,并带头拔除,还建议利用地形设防。 这些前期准备,让他对周边环境了如指掌,也为事件处理提供了经验。事实证明,战场上细小异常往往隐藏大风险,忽视就会付出代价。 事件后,我军调整防御措施,增加夜间巡逻和犬类辅助,堵塞类似漏洞。越方损失十五名精锐后,活动频率有所下降,但仍试图通过其他路径袭扰。到1985年,老山地区形势趋稳,我军巩固了阵地。黄登平的事迹被军报报道,强调了警惕性在边防工作中的作用。这不只是一次战斗胜利,更是保家卫国精神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样的例子提醒我们,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每个人贡献力量。 黄登平从军校毕业就投身前线,体现了新一代军人对党的忠诚。那时,部队教育强调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他正是践行者。事件中,他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出击,体现了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分析起来,这与我军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从井冈山到抗美援朝,再到边境自卫反击,都靠这种精神支撑。黄登平的班集体获一等功,也说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大家虽没第一时间相信,但最终战果证明了坚持的正确。 黄登平继续在前线服役,参与更多防御任务。他的经验被推广到其他单位,比如强调雾天警戒和快速反应机制。到1989年,老山轮战结束,我军全面掌控边境线。黄登平后来返回内地,参与部队训练工作,将前线教训传授给新兵。 老山前线的生活条件艰苦,战士们吃住都在山上,面对炮火和渗透,保持高昂斗志。黄登平作为见习军官,起到了带头作用,他的行动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服从大局的体现。
1984年4月,老山前线,实习军官黄登平正在站岗放哨。突然,他发现浓雾中闪过十几
虎虎聊娱乐
2025-08-01 14:17:07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