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袁世凯收到罗斯福的一封信,罗斯福希望他能为一名女士提供帮助,没想到袁世凯爽快同意了,因为他也非常敬佩信中提到的女士。 这名女士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留学生,也是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金韵梅。 1907年,天津直隶总督府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白宫的信件。 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信中写道:“金博士的医学成就值得贵国重视。”这封跨洋而来的推荐信,让一位刚从美国归来的中国女医生走进了中国近代史。 她叫金韵梅,1864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两岁那年,父母因瘟疫去世,美国传教医师麦嘉缔夫妇收养了她和妹妹。 这个偶然的机缘,让一个江南女孩踏上了前往大洋彼岸的求学路。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正值排华法案实施初期。 金韵梅在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求学时,需要克服的不仅是语言障碍。 2018年《纽约时报》在补遗讣告中这样描述:“她克服了种族与性别的双重障碍。” 1885年,21岁的金韵梅以第一名成绩从医学院毕业。 她在显微医学领域的研究引起轰动,《纽约医学杂志》连续刊登她关于显微照相技术的论文。 比起医学研究,金韵梅更大的贡献在营养学领域。美国农业部1917年档案显示,她是第一个将中国豆腐系统引入西方营养体系的人。 她详细记录了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制作工艺,这份研究报告后来成为二战时期美军蛋白质补给方案的重要参考。 《纽约时报》1918年的报道称她为“东方营养学先锋”。 当时美国人对大豆知之甚少,金韵梅在各地演示豆腐制作,推广大豆营养价值。 她的研究让美国人认识到,这种来自东方的食物可以成为廉价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尽管在美国取得了成功,金韵梅始终没有忘记故土。1905年,41岁的她决定回国。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学术地位都要放弃,但她选择了天津北洋女医院。 担任院长期间,金韵梅发现当时中国产妇死亡率高达15%。 她决心创办护士学校培养专业人才资金从哪里来?她想到了曾有书信往来的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总统图书馆保存的档案证实,1907年罗斯福确实致信袁世凯,支持金韵梅的办学计划。 这封信起了作用,天津海关拨款二万两白银,1908年春天,北洋女医学堂正式开学。 天津市档案馆保存的1908年招生章程显示,学堂要求考生“通晓白话文、算术”,并提供免费食宿。 这让许多贫寒家庭的女孩有了学医的机会,首批30名学员后来大多成为各地医院的骨干。 金韵梅亲自设计课程,将西方护理理念与中国实际结合。她特别注重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完成200例接生实习才能毕业。 2023年天津市档案馆发现的教案手稿显示,她的教学内容包括产褥热预防、新生儿护理等,许多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除了医学教育,金韵梅还致力于公共卫生事业。她在天津推广预防接种,建立妇婴保健制度。 当时很多人对西医存有偏见,她就挨家挨户宣传,用实际疗效赢得信任。 晚年的金韵梅把积蓄都用于公益,燕京大学1929年财务档案记载,她捐赠了一处房产,估值15000银元,另有现金6200银元。 她还向天津木斋学校捐赠了150卷医学典籍。 1934年,金韵梅在北京去世。根据捷克学者普鲁塞克的回忆录《我的中国姐妹》,她在遗嘱中要求将骨灰撒在海淀的农场里,“归于尘土”。 从宁波到纽约,再从纽约回到天津,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更是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今天在宁波镇海的金韵梅故居,还保存着她使用过的铜制显微镜。每年都有医学生前来参观。他们在留言簿上写下的,不仅是对前辈的敬意,更是对医者精神的传承。 她证明了知识可以跨越国界,医者仁心没有种族之分。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她用自己的人生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科学相遇,让传统与现代融合。 信源: 《天津日报》"北洋女医学堂百年档案首度公开" 《宁波晚报》"镇海发现金韵梅早期行医器械" 《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近代护理教育先驱金韵梅史料研究"
1907年,袁世凯收到罗斯福的一封信,罗斯福希望他能为一名女士提供帮助,没想到袁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8-01 15:39:27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