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坦诚的人都很可怕,当你接触的人多了,你就会发现真正的高手永远都是上来都对你非常的坦诚,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做傻瓜,他是在用真诚淘汰那些不同频的人。
有个读者说,可有次出门旅行,住同房间的驴友(初次见面),就是非常坦诚,把她自己家的事情全说给我听了…最后结束旅游回来后…才发现我的衣物损失(旅游必备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她遇到的这件事,其实恰恰暴露了“坦诚”这件事的复杂性——不是所有“说得多”都叫坦诚,也不是所有“坦诚”都等同于可靠。
先说下“极度坦诚的高手”:这种坦诚的核心,其实是“有筛选的真诚”。他们的坦诚里藏着两个前提:
一是对自己的需求、边界、底线有清晰的认知(比如“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需要什么样的关系”);
二是对他人的反应保持观察(比如“你是否尊重我的坦诚,是否愿意以同样的真诚回应”)。
这种坦诚像一面镜子,照出对方是否同频,不同频就自然远离,本质是“高效筛选”,而不是“无底线暴露”。
但你遇到的驴友,她的“坦诚”可能更接近“过度暴露”,而非真正的坦诚。过度暴露自己的隐私(比如把家里的事全说出来),往往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她本身缺乏边界感,不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该留”,只是习惯性地通过倾诉来拉近关系,甚至可能用这种方式掩盖自己的其他意图(比如让你放松警惕);
另一种是,她的“坦诚”本身就是一种社交策略——通过快速暴露自己的“弱点”(哪怕是编造的),让你产生“她对我没防备”的错觉,从而降低你的戒心。这时候,“坦诚”就成了一种伪装,目的是为了突破你的边界(比如顺手拿走你的东西)。
所以关键不在“是否坦诚”,而在“坦诚的背后有没有边界和尊重”。
真正的坦诚者,会在暴露自己的同时,也下意识地尊重你的边界——比如不会因为自己说了很多,就默认你必须对他毫无保留,更不会利用你的信任做越界的事。
而那些用“坦诚”当幌子的人,往往只在乎“如何快速获取你的信任”,却根本不在意“你的感受和利益”。
回到你的经历,其实更像是遇到了“用过度倾诉来降低他人警惕”的人。这不是否定“坦诚”本身,而是提醒我们:
社交里,“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对方说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是否和语言一致——比如是否尊重你的物品,是否在意你的感受,是否在你需要保持距离时懂得收敛。
真诚的筛选,筛的是“不同频的关系”;而伪装的坦诚,骗的是“轻信的人”。
前者是清醒,后者是算计,本就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