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始终保持克制,不主动出击?说白了,就是怕挡不住汹涌的民意,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2012年钓鱼岛争端,当时日本政府宣布“购岛”,引发国内民众大规模抗议。北京、上海等地出现反日游行,部分激进者甚至打砸日系车辆。这种情绪如果不加控制,很可能演变为对政府外交政策的质疑。 中国政府选择通过外交声明、海警巡航等方式回应,同时通过官方媒体强调“理性爱国”,正是为了避免民意失控倒逼政策走向极端。这种策略在后续南海仲裁案中再次显现。 2016年菲律宾单方面搞出那个仲裁时,国内社交媒体上“不惜打一仗”的声音吵得特别凶,但政府那边一直攥着“不接受、不参与”的原则没松口,最后靠外交上的周旋和军事上的威慑双管齐下,把这事儿给平了。 这种克制背后,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上世纪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正是因为政府低估了国内反战情绪的破坏力。中国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采取“打疼即止”策略,既维护了领土主权,又避免了战争长期化引发国内压力。 这种“出师有名”的传统智慧,在现代国际舆论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因“开第一枪”陷入国际孤立,而中国在处理边境争端时始终强调“被迫反击”,正是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争取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双重支持。 2018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国内舆论曾出现“以牙还牙”的强烈呼声。但政府选择通过发布白皮书、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等方式逐步反制,同时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 中国政府并非单纯被动应对民意,而是通过主动引导塑造理性舆论环境。例如在台湾问题上,除了军事威慑,还通过海峡论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机制,让台湾同胞共享发展红利,从根本上削弱“台独”民意基础。 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稳定了国内情绪,又为和平统一争取了时间。全球民调显示,83.5%的受访者赞赏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说明这种克制策略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 这种克制并非没有代价,在南海岛礁建设、华为5G争端等问题上,中国曾面临“过于软弱”的批评。但政府始终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避免陷入“民意绑架外交”的陷阱。这种清醒的战略定力,正是中国能够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稳步崛起的关键。
为何中国始终保持克制,不主动出击?说白了,就是怕挡不住汹涌的民意,为什么这么说呢
青黛灵韵
2025-08-01 20:49:49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