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三强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一衣衫褴褛的老人拉住,90度鞠躬:“给我点钱!”钱三强掏出钱递给老人时,突然大惊失色道:“你怎么变成这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一年,照片被翻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只认出了坐在前排的几个科学家,有人指着中间那个衣着普通、面容平静的老人问:“这个是谁?”答案往往让人意外——他就是叶企孙,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栽培了一代又一代科学人才,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晚年的日子,是在孤独和误解中度过的。 叶企孙少年时就表现出惊人的才智,清朝末年,13岁的他进入清华学堂,那时的清华还只是个预备留美的学校,能进去的孩子,大多非富即贵,但真正靠天赋脱颖而出的,并不多见,后来,他拿到庚子赔款的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在芝加哥大学,他跟着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做实验,23岁就参与测定了普朗克常数,成为国际物理学界关注的新星。 年轻的叶企孙如果留在美国,前途不可限量,但他心里始终装着那个战乱不安的祖国,他选择回到清华,当了一名老师,不久,他成为清华物理系主任,挑起了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的重担,那时候,国内的科学基础薄弱,实验设备简陋,人才稀缺,但叶企孙有一种执着:他相信中国人可以搞出自己的科学体系。 他的眼光极其敏锐,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吴有训是他看中的教授之一,为了请他来清华,他不计较职级,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后来,吴有训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更强,叶企孙就主动让出系主任的位置,自己退居二线,专心做教授,他并不在乎职位,只在乎学生能不能学到真本事。 他总是耐心教书,不急不躁,课堂上,他讲的内容不多,却讲得很深,他觉得与其讲一堆学生记不住的东西,不如讲几个重要的点让人真正理解,他甚至会解释公式中的每一个符号,确保学生明白背后的物理意义,很多人回忆起他的课,都说:“是那时候,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科学,” 叶企孙的教学生涯,培养出一大批后来撑起中国理工事业的骨干,他曾经在学生还没成名时,就为他们的未来做出重要决策,比如李政道,刚上大学时还只是个普通学生,叶企孙却察觉到他的理论潜力,又比如赵九章,原本学的是数学,叶企孙劝他改学气象,后来他成为中国卫星气象的开拓者。 华罗庚的故事也和他有关,这位数学天才原本只是在小地方中学打杂,学历只有初中,但叶企孙看了他的论文后,立刻决定要把他带进清华,尽管有人反对他招一个“没有正规学历”的人,但他坚持认为,真正的天才不应被传统框架束缚,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抗战爆发后,叶企孙没有选择离开,他带头保护实验设备,组织师生转移物资,把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中国,学生熊大缜原本要去德国留学,叶企孙却劝他去冀中支援抗战,熊在根据地研制炸药,成效显著,但也因此遭遇误解,被当作“内奸”秘密处决,年仅二十六岁,这件事成了叶企孙心中永远的痛,他试图为学生平反,却在动荡的年代里无力回天。 到了六十年代,叶企孙因牵涉“历史问题”被打成“特嫌”,从象牙塔被拉入批斗的漩涡,他的过去被重新定义,他的贡献被抹去,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被迫扫厕所、挨批斗,还被剥夺了工作和居所,他曾手把手指导的学生,有的已经成为国家栋梁,而他却连一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 1972年,北京的街头,曾经的科学巨匠已经无处容身,他靠街道发放的救济金活着,偶尔去书店翻翻旧杂志,或在胡同口晒太阳,这个阶段,他几乎与世隔绝,精神状态也出现了问题,有时候,他会在纸上写满公式,然后小心翼翼地藏进破旧的衣袋里。 他的学生中,有人开始悄悄为他奔走,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等人,陆续向有关部门提交材料,证明叶企孙的清白和贡献,他们列出叶企孙推荐的学生名单、发表过的论文、教学的成果,甚至找到当年根据地的老兵作证:熊大缜确实是抗日英雄,调查组终于介入清华,重新翻查资料时,发现叶企孙在牛棚期间仍在用烟盒纸写公式、记实验数据,有些纸片已经模糊,但公式依然严谨。 1976年,平反文件送到他手中时,他已经无法再讲课,也写不动字,他只是反复抚摸着文件上的红章,好像在确认那是真的,那一年,他七十七岁,经历了从荣耀到屈辱,再到迟来的认可。 次年,叶企孙去世,追悼会上,很多人低头默哀,他一生未婚,家中没有子嗣,但他的学生遍布全国科研一线,他的名字,曾被迫从教材中抹去,如今却被无数人重新记起。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回忆我的老师叶企孙"钱三强 1987年3月
1972年,钱三强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一衣衫褴褛的老人拉住,90度鞠躬:“给我点钱
炎烬
2025-08-02 06:14:21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