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

古堡幽灵 2025-08-02 10:45:04

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政,直接把中国汽车关税从15%抬到了38%,中方出手让俄冷静! 2025年年初突然提高中国汽车关税,背后折射出的是能源收入锐减、财政赤字扩大的现实困境。根据俄财政部数据,上半年油气收入同比下降16.9%,联邦预算赤字已接近全年规划上限。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试图通过关税壁垒转移压力,却忽视了中国汽车在俄市场的实际作用——既填补了西方车企撤离后的市场空白,又以高性价比激活了消费活力。 更深层的动因与地缘博弈有关,美俄近期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秘密会谈释放出关系缓和信号,俄方可能试图通过调整对华贸易政策,为西方车企重返俄罗斯市场铺路。 这种“向东转”与“向西看”的摇摆,在历史上早有先例:2018年美国对俄加征钢铝关税后,俄罗斯同样采取了针对性反制措施,但最终因能源出口依赖不得不寻求妥协。如今的关税调整,某种程度上是在试探中国底线,同时向西方展示“战略自主”姿态。 反观中国的反制措施既精准又克制,一方面,稀土和半导体材料的出口审批流程明显收紧。苏-57战机的钕铁硼强磁铁、雷达系统芯片等关键部件,70%以上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技术卡脖子”虽未公开宣布,却让俄罗斯军工企业感受到切实压力。 另一方面,能源采购策略悄然调整:2025年一季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比下降12%,转而加大与中亚国家的管道项目合作。这种“软施压”既符合市场规律,又避免了直接对抗。 值得玩味的是,俄罗斯在关税政策上的反复,恰好凸显了其经济转型的失败。尽管俄方声称要扶持本土汽车产业,但数据显示,2024年俄产汽车市场份额不足25%,且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提高关税后,中国车企虽短期受挫,却为比亚迪、奇瑞等品牌加速本地化生产提供了契机——已有企业开始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建设组装厂,以规避高额关税。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反而可能加速中国汽车产业链向俄罗斯腹地渗透。 尽管贸易数据出现波动,但能源合作的“压舱石”作用依然稳固。普京在5月的会谈中明确表示,将确保对中国的能源供应“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 这种表态既是安抚,也是妥协:俄罗斯需要中国市场消化其40%的原油出口,而中国则通过多元化采购策略保持议价权。双方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20余项合作协议,更显示出关系的复杂性——竞争与合作并存,摩擦与协调共生。 这场关税博弈的最终走向,将取决于俄罗斯能否在经济压力与地缘利益间找到平衡。如果俄方继续将贸易政策工具化,可能重蹈2014年制裁后的覆辙:当年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GDP萎缩2.2%,而中国通过扩大能源进口帮助其缓解危机。 历史经验表明,单方面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会削弱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对俄罗斯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限制中国汽车,而在于如何在能源红利消退后,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 来源:经济日报

0 阅读:0
古堡幽灵

古堡幽灵

古堡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