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末期,日本人口突破1亿,这个数字在当时意味深长。 对一个资源匮乏、战后废墟中重建的国家来说,过亿的人口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工业化的引擎开始加速,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日本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和智囊团也开始憧憬未来:2030年之前,只要人口翻倍、产业升级,凭借技术和制造优势,日本完全有希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超级大国。 如果只看日本的努力,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但问题在于,世界格局从来不是谁努力就能成功的赛道。 但是没过多久美国就开始对日本下手了,不是因为日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它做得太对了。 当时的美国,正忙着收拾冷战残局,但突然回头发现,日本这个盟友有点“不听话”了。 日本制造的汽车、家电像潮水一样涌入美国市场,连美国家庭都开始选用索尼电视、本田汽车。 一时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达到100亿美元,这对美国本土产业来说已经是实质性的威胁。 美国的第一反应不是竞争,而是打压。随后美国政府便启动了《贸易法》第301条款,开始对日本进行一系列“政策性压制”。这是一套系统性打击方案。 1985年的“广场协议”,直接迫使日元大幅升值,让日本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价格优势。短短五年内,日元升值超过50%,日本企业利润骤降。 与此同时,美国还主动扶持了日本的潜在对手。比如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压制日本芯片出口,对日本企业实施技术限制,却开始转向扶持韩国的三星、台湾的台积电。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日本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从鼎盛时期50%跌到了20%,而韩国和台湾则迅速崛起。 美国这一套“外压+内控”的组合拳打得很精准,但日本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年智囊团提出2030年前人口翻倍的设想,听起来像是个大国梦,实则是纸上谈兵。 现实情况是,1980年时,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还不到10%,但40年后,这一比例已接近30%。而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日本人口将跌至1.19亿,根本不是增长,而是持续萎缩。 人口的老龄化让劳动力不足成为硬伤,产业转型也变得力不从心。为了保住经济增长,日本央行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却催生出巨大的资产泡沫。 1986年到1990年间,东京地价翻了两倍多,而制造业工资的增幅却不到30%。巨大的财富落差和资产虚高,没有带来创新,反而让日本错失了互联网革命的黄金窗口。 所以,表面上看,日本是被美国压制住的,但深层原因是它没能解决内部结构性问题。 美国的打击只是加速了日本的问题爆发,GDP增速从1980年代的年均5%跌到1990年代的1%左右,失去了竞争力,也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可能。 不仅经济停滞,日本的地缘政治地位也随之下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曾提议设立亚洲货币基金,帮助稳定地区金融秩序,但这一提议最终被美国一票否决。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并非偶然。冷战初期,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日本来抗衡苏联势力,但到了1980年代,日本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工具”的范围,威胁到了美国的全球地位。 于是,美国开始收回支持,转为遏制战略。这种策略今天依然在延续,比如对中国的贸易战、芯片禁令,很大程度上就是当年压制日本的翻版。 至于当初那个2030年人口翻倍、成为超级大国的计划,如今已经彻底作废。根据日本政府的最新战略,重点早已转向“Society 5.0”计划,强调科技融合、数字转型,而不是人口扩张。 可惜,科技创新并不能立刻填补人口减少带来的空缺,日本仍在苦苦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信息来源: 《任期最长的首相黯然谢幕 日本能否追回“失去的三十年”》——国际在线
“印度突然不买俄罗斯油了!”消息一出,全球油圈瞬间炸锅。路透社7月31日深夜的爆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