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你越这样,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好》
有一个基本的看人原则,就是这个人在跟你说话的时候,有没有经常把你放在眼里。如果没有,就意味着你眼前的这个人没有任何共情能力——至少对你是没有的。
共情的本质是认同。
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主角。我们内心里的活动经常会是这样的:
如果我是TA,我会怎么做?
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我们才会为了主人公担忧,害怕。也会因为主人公最终得偿所愿,而由衷喜悦。
而这种共情之所以能够发生,基本的条件,就是我们一直在看着TA。
我们的内心里没有评判——或者更严格的表述是,我们没有给评判以空间。因为对眼前人物的关注,已经把我们的注意力塞满了。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认同,也就是非评判,才会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影视作品,最基本的一个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吸引我们全部的注意力。
也是为什么,一旦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走神,就一定不会给这个电影很高的评价。因为他们无法共情屏幕中的角色。因为在走神的瞬间,评判就会发生。
现实的世界,人们很少在沟通的时候,绞尽脑汁地去吸引并维持对方的注意。
因此,共情所依赖的,就不再是「说者」的表达能力,而是「听者」本身的教养。
没有共情,就不可能会有关心。
没有关心,也就不可能会有关系。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这个人和你说话的时候,有没有把你看在眼里。
他是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你——看你的眼睛、人中或者肩膀。
而不是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着其他地方。
虽然看着你不一定共情。
但不看着你,一定不共情。
在我们自己,如果可以在和人相处的时候,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