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纪登奎的辞职申请获批后,他搬离了原来的住所,没想到,搬到新家后的一天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8-03 15:13:12

1980年,纪登奎的辞职申请获批后,他搬离了原来的住所,没想到,搬到新家后的一天,他在看电视新闻时,竟然大发雷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春天,北京西单一处普通院落里,57岁的纪登奎正在收拾行李。作为刚刚辞去副总理职务的老革命家,他即将搬到内务部街的一套四合院。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正值壮年的副总理主动让贤,响应党中央干部年轻化的号召。身边人都说可惜,但纪登奎心里很踏实。 从山西武乡的穷孩子到国家副总理,这条路走了30多年。14岁那年,日军侵华的炮声把他从田间地头震醒。16岁入党时,他在心里发过誓:这辈子就为老百姓活着。 1951年,毛主席在许昌专列上接见这个年轻干部。谈到农村工作,纪登奎的见解让主席频频点头,当场称他为“老朋友”。 但权力从来不是纪登奎追求的东西,当副总理期间,他坚持住在普通院落,生活简朴得让秘书都看不下去。每月工资按规定上交一部分作为房租,从不含糊。 搬到内务部街后,组织安排他住前院的正房,他却觉得不合适。“我一个退下来的老头子,住这么好的房子干什么?”最终选择了侧院的几间小屋。 那个夏夜的事情,电视里正播着一则贪污腐败的新闻,纪登奎看着看着,忽然重重拍了一下茶几。 “老子们打江山是为了什么?”他很少发这么大脾气,把家人都吓了一跳。但很快就平静下来,只是叹了口气:“不能让烈士们白死啊。” 1983年,他以研究员身份加入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开始新的工作。别人劝他享享清福,他摆摆手:“还能动,就要继续干。” 为了调研农村改革情况,60岁的老人跑遍了大江南北。在广西漓江边考察旅游开发时,他反复强调:“这些风景是老祖宗留下的,开发要有分寸,不能竭泽而渔。” 每次下乡调研,他都要亲眼看到政策落实到农民手里才放心。有一次在河南某县,当地干部汇报粮食分配情况,纪登奎非要到田间地头看看农民真正拿到了多少。 “报告是一回事,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是另一回事。”这是他常说的话。 1988年春天,纪登奎因病去世,终年65岁。追悼会上,当工作人员清点他的遗物时,所有人都沉默了。这位曾经的国家副总理,银行存款还不到一万元。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留下的一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农村的见闻和思考。最后一页写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如今走过内务部街,那座四合院还在。斑驳的门楼见证过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晚年时光。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两袖清风”,什么叫“鞠躬尽瘁”。 网友热评: “老干部的觉悟就是不一样!” “从副总理到旅游推广大使,这跨界绝了!” 纪登奎的故事,像一部浓缩的改革开放史——有毛主席破格提拔的传奇,有自我检讨的勇气,也有转型搞经济的实干。他的辞职不是终点,反而是另一种奉献的开始。 “如果你是纪登奎,57岁会主动辞职吗?还是坚持干到退休?来聊聊‘老干部让贤’该不该成为传统?” (评论区等你吵翻~) 【信源】光明网——毛泽东眼里的纪登奎

0 阅读:105

猜你喜欢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