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中的老实人,妻子去医院被称乡巴佬,将军得知后不怒反喜 “1959年7月的午后——‘大姐,挂号在这边,先填表。’护士随口说完又补了一句,‘乡巴佬可真节俭啊。’”张锐听见这话,咬了咬嘴唇并没解释,拿着病例本默默走进内科。这场小插曲后来被她带回了家,从而引出了一位开国上将与众不同的脾性。 唐亮,行伍里公认的“老实人”。身边战友都说,他说话不带拐弯,做事一板一眼,脾气却软得像糯米团,遇到麻烦先反省自己。可要追溯他的军旅史,刀口舔血的场合一样不少。1910年生于湖南浏阳,17岁进赤卫队,20岁编入红军。从团政委到师政治部主任,一路熬、一路扛。有人问他为何总在政治战线,他摆手:“枪响得再密,一句话用得对才管用。” 进入抗战阶段,他随三四四旅转战太行,又在冀鲁豫、滨海两地做政工。日军封锁严、物资缺,唐亮天天往前沿拱,摸清士气,调剂粮秣,最怕战士心里拧巴。他写通俗标语,改顺口溜,甚至学唱山东快书,只求一句话能进兵心。有人背地起外号叫他“唐书袋”,他哈哈一笑:“管用就行!” 革命队伍里少不了亲友上门走后门。1943年冬,张锐的二舅跑到渤海前线。炕上一坐,烟袋一敲:“外甥女婿,你是政委了,给我整个差事吧。”唐亮递碗高粱面糊糊:“前方缺人卸粮,你先干着。”二舅连干两小时,肩膀火辣辣,第二天脚底抹油溜了。多年后,新中国成立,他又摸到南京——这回抬价:“团长位置怎么样?”唐亮青筋直跳,撂下一句话:“官是流汗挣的,不是亲戚送的。”随后挥手让警卫把人送上火车。嘴上老实,立场硬得像榔头。 1955年授衔,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将星闪耀,他的肩章也是上将,两道金黄折射得眼晕。典礼散场,他拎着军帽快步离开,生怕被记者围住。回到驻地,第一件事是揪掉餐桌上那盘糖醋排骨——“今天吃粗一点,别叫孩子乱想咱家升官发财。”听上去有点抠门,其实是怕子女沾染虚荣。 再说医院那天。张锐回家气鼓鼓:“有人叫我乡巴佬。”唐亮把报纸合起,居然笑了:“乡巴佬好啊,没有他们,咱们哪来衣食?留点泥土味,比香水味强。”一句话把火气浇灭,也把他一贯的群众观念露了底。 有意思的是,唐亮也有“不老实”的瞬间。1954年毛主席南巡抵宁,视察渡江胜利纪念设施。交谈中主席随口问:“你会游泳不?”唐亮顺口答:“会一点。”其实他连狗刨都不会。回去后他脸色煞白,对秘书说:“得把大话圆上。”于是请来体委教练,每日清晨扎进军区游泳池。不到一周,“狗爬式”已能游五十米。他憨憨地说:“至少下次主席再问,不再撒谎。” 唐亮的节俭出了名。家里八个孩子,大的衣服递小的,小的再打补丁。南京酷暑三伏,他扇着葵扇念报纸,空调风扇都不批。机关后勤看不下去,想给他配生活补助,被一句“别把公家钱往我家倒”堵回来。有人感慨说:“上将可真把自己当普通干部。”唐亮回:“官大只是责任大,不是碗大。” 南京市委书记的岗位让他接触到城市管理琐事。下水道堵塞,他拎雨靴现场蹲,看工人掏淤泥。陪同干部自觉尴尬,他却说道:“我当年扛粮袋,比这脏多了。”这种作风让南京许多老市民至今记得:那几年,全城主要排水沟基本打通,雨季内涝减了大半。 政治工作是他一辈子的主业。早在1927年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写进条令,他后来回忆:“连队有党支部,班排就有主心骨。打得赢,靠这个。”华东野战军时期,他与粟裕配合,一个抓兵棋推演,一个抓思想发动,孟良崮一战把整整一个王牌师摁在山头。战后总结会上,他先检讨自己:“情报还算透,可没想到伤员转运速度慢,下次得细化。”部下听了服气。 1986年4月,唐亮病重住进南京总医院。曾喊他“唐政委”的老护士换上白大褂,守在床边。临终前,他只交代三件小事:不搞遗体告别,不设花圈,不让孩子接受任何单位慰问金。医护频频落泪,他却轻声说:“省点钱,多买些药救人。” 唐亮走了,留下的光环全在档案里。他那句“乡巴佬好啊”被后辈挂在嘴边,高位而谦卑,是这位“老实人”给后世留下的最清晰剪影。
开国上将中的老实人,妻子去医院被称乡巴佬,将军得知后不怒反喜 “1959年7月的
桃花爱旅游
2025-08-04 02:58:18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