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后的结果,在中美巨额关税下,中美贸易已经清零,接下来中美只有两种结果。  

飞绿说历史 2025-08-04 10:28:42

中美最后的结果,在中美巨额关税下,中美贸易已经清零,接下来中美只有两种结果。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是一场复杂的棋局,那么如今,这盘棋已经走到了最关键的一步。贸易清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信号。   信号传出,全球都在屏息以待,接下来,中美关系会走向彻底脱钩,还是走向重新谈判?这两个方向,一冷一热,却都不轻松。   从2018年美国首次挥舞关税大棒开始,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就像一场长跑,跑到了现在,终于碰上了“清零墙”。   我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20年的17.4%下降到2024年的14.7%,=中美贸易额已回到2003年水平=,换句话说,二十年合作打下的基础,如今几乎归零。   美方原本以为,通过层层加码的关税政策,能压制中国经济。可结果却像一记反弹球,砸回了自家屋檐。   如今美国制造业企业普遍出现利润下滑。通用电气和康宁公司在财报中明确指出,对华出口减少直接冲击营收。   而且要命的是,关税成本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美国CPI持续高位,通胀压力挥之不去。   而在中国这边,供应链的应变能力远超外界预期。东盟迅速接棒成为中国出口的新腹地,对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超过20%。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加速在东南亚布局,大量产业链环节在区域内重新组合。贸易清零的副作用,反而让中国加快了“去美化”步伐。   就连一向敏感的科技领域,也出现意想不到的变量。华为在欧洲的专利申请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5G、6G和量子通信领域持续增长。   中芯国际的12nm芯片已实现本土化率突破80%,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美国的技术封锁并没有遏制中国的发展节奏,反而迫使中国加速技术自立。   而那些被夹在中间的国家和企业,也感到了沉重的代价。越南纺织行业因为原料大多依赖中国产地,受到美中“脱钩”牵连,出口订单大幅缩水。   欧洲企业则陷入战略分裂状态,大众在中国的电池工厂扩建项目高调推进,但在美国市场却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左右为难。   与此同时军事层面的张力也在持续升级。之前美国在亚太部署的高超音速武器计划再度推迟,而中国的东风-17已经形成1500公里作战覆盖。   福建号航母完成电磁弹射测试,海试数据显示系统稳定性优于美军福特级。这种“硬碰硬”的技术比拼,让区域局势更加紧绷。   火箭军的新部署也让美军感到不安。据《金融时报》援引军方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具备“全覆盖关岛”的打击能力已基本成型。   与此同时,中俄之间在潜艇静音技术上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压缩了美方在西太平洋的水下优势。   在金融层面,中美的博弈同样暗流涌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场景中取得实质性突破。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阿联酋签署能源贸易数字结算协议,首次实现石油交易中完全绕开美元。   这一动作虽不高调,但其象征意义不可忽视。美元在全球结算中的地位,正被慢慢侵蚀。   而美债问题,也暴露出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日本、沙特等多个债权国减少美债持仓,转向以实物资产作为储备基础。   越来越多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选择本币或人民币结算,金融权力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从这一连串的变化来看,中美之间的对抗,早已不是“你打我一拳我还一拳”的简单模式,而是结构性重构的开始。   原本全球统一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和技术标准,正在被切割为两套体系。   比如电力基础设施,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多国的首选,而美国国内电网改造却迟迟推进缓慢。   又比如数字治理,中国提出的数据主权理念获得东盟8国认可,而美国的“数据自由流动”在全球落地率逐年下降。   美国在这场全球裂变中的最大矛盾,其实来自内部。金融资本希望继续在中国市场获得收益,但军工复合体和农业州的选票政治又推动对华强硬。   两股力量在国会博弈,形成政策反复的怪圈,美国对华政策缺乏一贯性,已经影响自身战略可信度。   中国这边的节奏则更稳。新能源装备出口迅猛增长,2024年光伏组件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已突破70%。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选择保持战略定力,不主动挑起冲突,也不接受被动挤压。   所以,中美贸易清零之后,不是简单的“脱钩”或“和解”二选一,而是一个更复杂的全球权力再平衡过程。   这不是冷战的重演,而是一次系统性更迭。旧的游戏规则正在崩塌,新的游戏规则还在生成中。   信息来源: 《商务部:我国对美出口占总额比重4年下降2.7个百分点》——京报网

0 阅读:164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