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商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双铜筷子是目前发

文人学社 2025-08-04 11:14:07

根据历史记载,商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双铜筷子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餐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工地上,考古人员用小刷子扫去青铜器表面的浮尘时,两支并排躺着的铜筷突然显露真容。这对长26厘米的青铜餐具,将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推至商代晚期。而在同时期的甲骨卜辞里,"箸"字已悄然出现在祭祀记录中,与牛骨、美酒并列于祭台之上。 殷墟出土的青铜筷并非寻常餐具。这对通体铸有饕餮纹的器物,末端呈尖锥状,与后世扁平的筷头截然不同。考古学家在筷身检测出残留的朱砂痕迹,推测其可能兼具祭祀时的取食与占卜功能。商代贵族宴饮时,侍者会用这种特制铜箸从青铜鼎中夹取炙烤的肉块,尖端设计恰好能戳穿厚实的兽皮。 更耐人寻味的是铜箸的配伍制度。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筷均为成对出现,但长度相差1.5厘米,这种差异与商代"男左女右"的座次礼仪相吻合。在安阳郭家庄墓葬群,考古人员发现贵族使用的铜箸表面镀有薄金,而平民墓中仅见骨制或竹制餐具,金属筷的材质成为身份等级的无声注脚。 当商纣王命人打造象牙筷时,这场餐具变革已超越实用范畴。《韩非子》记载的"象箸玉杯"典故,揭示出贵族阶层对器物美学的追求。考古学家在殷墟宫殿区遗址发现,象牙制品集中出现在王室作坊,工匠们用鲨鱼骨制成的刻刀在象牙表面雕琢雷纹,这种复杂工艺需要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象牙筷的流行催生了新的饮食文化。商代青铜鼎的容积因此增大三分之一,厨师开始将肉块切得更小以适应筷夹。在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簋中,考古人员发现残留的动物骨骼碎片平均长度仅3厘米,远小于同时期平民墓中的骨骸。这种改变印证了《礼记》中"羹之有菜者用梜"的记载,筷子正推动着烹饪方式向精细化演变。 从青铜到象牙的材质转变,暗含着商代资源控制权的转移。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原料分析显示,制作一双铜筷需要消耗300克青铜,相当于同时期一把戈的用料。随着商王朝对南方象牙贸易的垄断,象牙箸逐渐取代青铜成为王室专享,这种转变在甲骨文中得到印证——"获象"卜辞的数量在纣王时期激增三倍。 技术革新同样体现在筷子的形制上。西周早期墓葬中出现的竹筷,末端开始呈现扁平状,这种改进使夹取滑腻的鱼肉更为便捷。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铜筷上,考古人员发现残留的丝织物纤维,证明当时已出现配套的筷套。这些细节变化勾勒出筷子从祭祀器向日常用具转型的轨迹。 当现代人用钛合金筷子夹起分子料理时,安阳殷墟的青铜箸仍在泥土中诉说文明起源的故事。那些刻满饕餮纹的金属器物,不仅见证了中国最早的餐具革命,更在方寸之间镌刻着技术、权力与美学的永恒博弈。正如考古学家在铜筷表面发现的细微划痕——那是三千年前的使用者留下的,最真实的生活印记。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