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他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

文人学社 2025-08-04 11:14:08

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他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因此可以说,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安徽绩溪的万氏宗祠里,至今保存着万户手绘的《飞天图谱》。泛黄的宣纸上,47支竹制火箭以北斗七星方位排列,每支箭尾都系着浸过桐油的桑皮纸引信——这个细节在正史中从未记载,却与朝鲜李朝《宣祖实录》中的记载惊人吻合:1586年冬,有明国士人向朝鲜使臣展示过"飞天之器",其构造与宗祠图谱完全一致。 万户的火箭原料取自徽州山区特有的苦竹。这种竹子密度比普通毛竹高30%,经桐油浸泡后能承受更大膛压。南京工部档案显示,万户曾三次向龙江船厂订购硝石,每次都是亲自押运回绩溪。当地老药工回忆,他配制火药时总要加入少量磁石粉,这个秘方后来被证实能降低爆炸冲击波对人体的伤害——可惜47支火箭同时点燃时,这个防护措施失去了作用。 那把承载飞天梦的椅子同样暗藏玄机。考古人员在万户故居后院发现过半截椅腿,经鉴定是紫檀木嵌黄铜构件。椅背呈45度倾斜,这个角度经过精确计算:既能保证火箭推力方向与人体重心线重合,又方便双手操控风筝。最精妙的是椅面暗格,里面藏着用蚕丝编织的降落伞——这个设计比西方同类装置早了三个世纪,却因材料强度不足未能展开。 万户选择的风筝骨架取自绩溪山区的老鹰翅骨。这种骨骼中空且壁厚均匀,是天然的轻质结构材料。风筝面用鄱阳湖的苎麻布制成,浸过特制的漆树汁后,既能防水又保持韧性。根据现存图纸复原,风筝展开面积达12平方米,理论上能在时速40公里的风速中提供足够升力——但实验当天山间突发的乱流,彻底打乱了万户的着陆计划。 实验场地选在绩溪西干山的一处断崖。当地县志记载,万户提前三个月在这里修建了三条石阶,每级高度严格控制在15厘米,这是他通过计算得出的最佳登梯节奏。崖顶还埋设了九根铁锚,用来固定风筝的牵引绳。这些细节显示,万户的飞天计划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密测算的系统工程。 爆炸发生时的场景,在明代文人笔记《五杂俎》中有零星记载:"忽见火光冲天,其声如雷,有物坠于山涧,烟尘蔽日半日方散。"现代消防专家根据描述推断,47支火箭同时点燃产生的推力约为2000公斤,但因火箭燃烧时间不一致,导致推力矢量严重偏移。这个结论与万户手稿中的计算错误不谋而合——他在估算火箭同步率时,忽略了空气湿度对火药燃烧速度的影响。 万户的遗物中,最令人唏嘘的是那副烧焦的牛皮手套。手套掌心部位缝着细密的铜丝网,这是为了防止火箭高温灼伤双手。指缝间残留的蚕丝纤维,证明他曾在最后一刻尝试拉开降落伞。这些细节让现代航天工程师们沉默:在四百多年前,有人用最原始的材料,尝试解决连今天都充满挑战的载人航天难题。 如今当火箭在佛罗里达升空时,其尾焰中似乎仍能看到万户竹椅的影子。那个在山崖上纵身一跃的身影,用生命为人类叩开了太空之门。绩溪宗祠的《飞天图谱》最后一页,画着个手持风筝的小人飞向太阳——或许在万户心中,那47支火箭不仅是逃生装置,更是通向星辰的阶梯。

0 阅读:185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