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走了,可有个事儿难坏了所有人——他的纪念堂到底该建哪儿? 按

飞鹏说娱 2025-08-04 13:15:06

1976年,毛主席走了,可有个事儿难坏了所有人——他的纪念堂到底该建哪儿? 按老祖宗的习惯,坟地得找山清水秀、人少安静的地儿,像啥深山老林啊、湖边小山坡啥的。可毛主席一辈子闹革命,就为打破旧规矩,反对封建那一套,咋能按老黄历给他挑地方?那时候全国老百姓都在揪心:这么大的事儿,可不能办错了。 中央政治局紧急开会,一开始说先保护遗体15天供瞻仰,结果追悼会那几天,天安门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哭声喊声响成一片。群众喊得最响的就是“让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这民意咋能不顾?于是很快定了永久保存遗体,可问题又绕回来——放哪儿? 选址小组跑遍了北京的名胜,香山、景山、北海、双清别墅……这些地儿听着都讲究,香山红叶美,景山看故宫敞亮,北海湖水清,双清别墅有历史味儿。可再一琢磨,毛主席当年在延安住窑洞,在西柏坡睡土炕,啥苦没吃过?他最烦的就是搞特殊、讲排场,把这些“风水宝地”给他当“陵墓”,这不是让他“特殊化”吗? 后来工作组聚在前门饭店商量,八省市的设计专家都来了,图纸铺了一桌子。有人提议放天安门北边,可一合计,那地儿挡着天安门城楼的视线,老百姓看毛主席纪念堂还得绕着走,不合适;端门也有人说,可端门挨着故宫,建个大家伙不得拆老建筑?那多可惜! 最后目光盯上了天安门广场。这地儿有啥好?一来是咱新中国的“心脏”,1949年毛主席就是在这儿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特殊;二来广场大,人来人往的,老百姓路过就能看一眼,不用跑远路;三来周围有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建筑群一衬,显得庄重又不孤单。 方案报上去,政治局反复审。有人担心:“广场上人多车多,施工会不会麻烦?”可那时候全国都在使劲儿,大兴安岭的木材火速运过来,四川的花岗岩敲得叮当响,山东的青石板一块块磨得溜光,连台湾的石材都特意调过来——就为这纪念堂能结实、体面。 1976年11月24日奠基那天,华国锋同志亲自培土,基石里埋了珠峰的石头、台湾的水,寓意啥?全国山河都记挂着毛主席。施工那会儿可苦了,没多少大机械,几万工人扛水泥、搬钢筋,肩膀磨破了包上布接着干。动迁了3万多平米的房子,1万多户居民搬了家,可没一户喊冤——谁都知道,这是给毛主席建“家”啊。 1977年8月,毛主席的遗体正式移入纪念堂。现在去看,汉白玉的柱子、花岗岩的外墙,大气又不扎眼。瞻仰厅里水晶棺透亮,毛主席穿着灰色中山装,面容平静。每年有2亿多人来这儿,有白发苍苍的老战士,有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还有外国首脑——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位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老人。 说实在的,这选址真是费了心思。没选深山老林,偏挑人多的广场,为啥?就因为毛主席心里装的是老百姓,他的纪念堂也该让老百姓方便去。你蹲在天安门广场吃个煎饼果子,一抬头就能看见纪念堂;下了地铁走两步,就能走进去看看他。这才是“接地气”,这才是“和群众在一起”。 现在回头看,这事儿办得有多对?传统观念里“陵墓要僻静”,可毛主席的纪念堂偏要建在热闹处——不是图热闹,是让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咱老百姓的日常里。你说这算不算“打破旧规矩,立起新风尚”?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00
飞鹏说娱

飞鹏说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